宋鵬飛
摘要:民本思想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諸多理念之一,如何處理君民關系將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的穩定與否,民本思想由來已久,即使是當代,民本思想也在諸多方面得以體現,并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完善。
關鍵詞:民本思想;政權穩定;實踐
中圖分類號:D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29-02
國古代民本思想由來已久,君民關系事關政權的穩定,為歷代君主所重視。在我國當代社會,民本思想仍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由此衍生出來就是民生問題。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存在著密切聯系,可以說我國當代對于民生問題的重視是對古代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古代民本思想的產生與發展有其原因、而當代對于民本思想的發展與實踐也有其必然性。
一、古代民本思想剖析
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先秦時期,“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思想的出現,解釋了民本思想的產生。在西周出現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都為以后“重民、民本”思想的淵源。我國古代民本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進步,尤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出現了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貴君輕”,荀子“重民”說等思想的提出,不僅為以后民本思想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學說,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專制的暴政,來穩定其統治,也改善了民生,取信于民。但是作為一種維護專制統治的手段之一,也不可否認民本思想的重要性,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就是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民本思想既有利于政權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政治官風的清明,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歷史作用。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必然要將“民”放在重要的位置,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民為邦本,政權穩定之前提。縱觀歷朝歷代的興衰,只有真正將民放在重要的位置,國家才能穩定持久,遠至夏商周,近至明清,無不是以關注民生而興、忽視民生而亡。民為邦之本,唐太宗始終堅持“君舟民水”的理念,重視民生,才為以后的“貞觀之治”、并為之后的“開元盛世”乃至大唐的繁榮奠定基礎,民安而國家穩定,經濟繁榮。又如夏商周的各個亡國之君無不是因為濫用刑罰、不重視人民的生活疾苦而導致最后的滅亡。因此,民為邦之本,重民則政權穩定,國家繁榮、持久之保證。
第二、統治的需要。任何一個王朝,無論是奴隸制時代還是之后的封建制時代,關注民生無非是統治者加強自身統治的需要,從其本質而言,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而言,任何的重民政策、利民措施都是其鞏固其統治的手段。
第三、社會發展的需要。重視民生,以民為本的理念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一定程度上,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促使各個階段的統治者都必須重視民生,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進步、發展。
民本思想在整個封建歷史發展歷程中,即是政治上維護統治的一種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發榮,間接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民本思想一直貫穿我國古代傳統文化思想思想的始終,并在當代仍在不斷地豐富、發展。
二、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與價值
自從我國近代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并不斷將其運用到中國的現實實踐中。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發展,并被中國共產黨依據國情、實事求是,將其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成立后,經過艱難的探索,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豐碩成果。這其中,我國由來已久并深植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依然在不斷地豐富、發展,仍然在發揮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哲學中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就是我國民本思想的重要體現,兩種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本質是相同的,就是重視人民的作用。群眾路線、群眾觀點也是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所堅持的路線的重要思想。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本思想得到充分的發展。毛澤東就特別重視人民的作用,“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服務理念,以及在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主義都是重視人民的重要體現。“三個有利于”以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比如其中的“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些理論的提出都體現了我國當代實踐中的民本思想、重視人民的利益。在之后的科學發展觀中更是直接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重視人民的主體地位,在封建時期,以人為本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維護其統治為目的的,而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所體現的“以人為本”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同于古代民本思想中的那種“形式上的民本”,而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真正的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是可以人民的利益為本的“民本思想”,也正是我國在當今時代下對民本思想的發展。
在當代社會,我國的民本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發展和完善。在政治上,我國在憲法中上明確規定“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等都明確規定了人民主體地位,并進一步規定的人民所享有的諸多權利;在經濟上,“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三農問題事關民生,關注人民的主體地位,解決民生問題,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更是將民生問題作為我國的重要工作重點之一,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諸多政策,民生在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生態等諸多方面全面推進,呈現多元化發展。習近平特別重視民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思想、“中國夢”根本上就是人民的夢。只有真正能夠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堅持群眾路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隨著“一帶一路”理論的提出并不斷的實施,更是對我國民本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是2013年由習近平提出的,其涉及的范圍之廣、為各國人民帶來的利益規模之大均為人類有史以來所罕見,其把惠及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力圖建立人類共同體,共呼吸、同患難,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超越了種族、國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
縱然我國古代民本思想中存在諸多的弊端或者缺陷,古代的“民本”思想是狹義的、狹隘的,它是一種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手段,君權高于民權,維護民權、關注民生只為鞏固君權。但是不可否認古代的“民本思想”對于我國現代社會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現階段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發展,古代的民本思想所體現的“重民”“利民”“富民”等思想對于國家政策的制定、處理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對于關注民意、代表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的一些政策和政府的工作原則都表明了我國古代民本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
[3]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吳宗民.改善民生:改革的基本目的[N].陜西日報,2007-3-14.
[5][宋]朱熹.四書集注[M].湖南:岳麓書社,2004.
[6]劉世平.從“民本位”思想到民本主義的實現[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