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昌全
摘要:目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展現,同時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作為了教學的重要目標。這就要求了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巧妙地設疑和提問,并將知識的難點和重點包含其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藝術探究
教學中,提問是組織教學的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也是一門藝術。它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引發思維碰撞,開拓學生思路,還有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節教學進程,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提問藝術,以問引導學生探究新知,解決問題,從而達到使他們獲得新知的目的。問題式教學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提問要抓住小學生的興趣點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苯處煈鶕和闷妗⒑脛俚男睦硖攸c,設置一些新穎、富有吸引力的問題,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同時,教師還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抓住了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中我常把游戲、竟賽活動融入教學中。把學生對游戲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如在《元角分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我組織一個“爭當優秀售貨員”的游戲進行教學。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動手選商品,動腦算總價,動口回答應付款和剩余款,使枯燥乏味的簡單貨幣換算變成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通過動手激發求知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既輕松愉快的學會了新知,又促進大腦思維,推動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二、注重課堂提問的目的性
課堂提問不能帶有隨意性,要有目的進行。一是教師應盡力解除學生懼怕教師的思想顧慮,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為學生的提問搭建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勤于思考,敢于提問。二是教師在上課前要精心設計提問,弄清楚每一個問題要解決什么,達到什么要求,為課堂教學目標服務。如:教學“可能性”時,在拋硬幣游戲之前,教師就要有意識的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猜一猜,硬幣落地后是正面向上還是反面向上?”拋硬幣游戲之后再提問:“同學們發現了什么?”這樣有目的的讓學生從問題的解決中感知不確定現象。
三、通過靈活的提問,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這一部分我們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提問時,只起到輔助的作用,作為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思考。我們還是通過“植樹問題”來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先提出三種不同的問題,已知條件不變,將問題分別改為:“兩端都要栽樹,需要栽多少棵?”“如果只栽一端,需要栽多少棵樹?”“如果兩端都不栽,需要栽多少棵樹?”在已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問題發生了改變,就會產生不同的計算結果。這時,就是對于教師提問的要求了。教師的提問已經不可以局限于某一種情況,要靈活多變,對于學生自己計算出的多種結果,教師要予以不同的點評和問題的指出。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預想到多種情況的發生。當然,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互動的環節,這就需要教師即便是無法及時的應對學生的提問,也要進行靈活的課堂提問轉變。另外,教師在對學生提問時機的掌握上,也需引起重視,大多時候恰當的提問尤為必要。當教師在進行提問之后,如果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或者與理想答案還有偏差,這時教師要盡可能地按照學生的思路往下計算,當出現問題時,學生自己就會發現,這時教師再恰當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弄清原因,公布正確答案,這樣可以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從而對知識的把握更為牢固。
四、提問要與知識間相互聯系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精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他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由于學生廣泛掌握了長、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會了用割補法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解決問題。首先,分別用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其次,用兩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怎樣求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再次,動手測量數據,填寫操作實驗報告,找出求一個三角形面積的一般方法。
五、提問要結合學生思維方式
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學生思維方式一般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們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有一定的啟發性,同時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如:學生在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后,可這樣提問:第一聯系我們過去學的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想一想它們與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異同點?第二聯系我們前面學過的“分數、除法與比的關系”的知識,誰能用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來說明比的基本性質?這樣提問,不但揭示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而且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發展了思維。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我們必須更好地完善我們的教學,作為教師,在課堂提問階段要更加注重對于學生能力以及對于知識重點的切入,在提問的時候更加注重實效,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更好的保障學生在最初接觸數學的時候就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正確的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建.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2] 何裙裙.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