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良好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良好思維能力,就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小學生獲取語文知識和自我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培養小學生思考能力的幾點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思考能力;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般來講,小學生思考方式包括直觀思維、現象思維和邏輯能力思考三種基礎模式。直接思考與形象思考模式是小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兩種模式,而相對來講,邏輯思考模式是小學生很難掌握的一種思考模式,這是因為邏輯思考模式過于抽象,使用過程非常復雜、多變。這與小學生思考和了解事物特征有關,他們學習事物都是從初級開始,由獨立到統一的過程來了解和認知事物。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對這些規律熟練掌握,結合小學生的思考與認識事物特征的訓練,讓學生逐漸對邏輯思維模式產生興趣,并能夠熟練應用。
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小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小學生思考能力培養過程中,要求在語文教學設計過程中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圍繞單元訓練重點內容,有針對性設計教學內容,尤其是要設計一些有助于調動小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問題,盡量減少一些沒有意義的討論。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小學生獨立思考,并積極解決問題,對于愛思考的小學生及時表揚,讓他們享受到獨立思考成功的快樂,進而提高小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樹立和增強學生思考意識,為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對問答過程進行優化,防止一些沒有價值的問答,這樣既能夠節省課上的寶貴時間,也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不管教學者在教學中使用哪種教學手段,最后都需要運用啟示性問題來拓展小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其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深入閱讀文章內容,培養小學生的思考能力
認知學習與體驗學習是學生基本的學習方式,體驗性學習有助于小學生深入體驗文章內容,在親身經歷與親身體驗中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理念與傳統的教學理念截然相反,這是讓小學生用活的方法來學習,在理解、創造和體驗生產中,小學生形成個性化思維,對文章的內容能夠理性判斷和思考。比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觀潮》這篇課文時,如果學生通過學習只是對錢塘江潮有一個簡單的了解,這樣的課堂教學則轉變成了地理課。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采用深入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對所學課文深入了解,同時營造語言訓練的情景。學生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語言實踐來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老師要讓學生熟讀成誦,讓學生能夠在讀懂與理解的前提下,不斷地積累相關的語言,讓其在情景中進行思考,并將所積累的語言運用到情景中。尤其是對于課文中出現的新詞,老師可以打破傳統的集中教學新詞語的模式,讓學生在進行閱讀過程中,結合實際的語言環境來將新詞語進行融入,方便學生對其詞語的理解,讓其能夠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的詞語量得到了積累,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學會詞語運用。比如在這節課文中出現的“人聲鼎沸”與“悶雷滾動”這兩個詞,老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具體情境,讓學生結合情境來進行詞語的運用,可以有效解決詞義理解難的問題,同時還能夠讓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結合小學生思維特征,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形象來刺激小學生學習知識,引導他們主動學習課文中的重點知識,幫助他們深層次理解文章內容。同時,在利用聲音與圖文方式后,形象生動地呈現課文的知識,在激發學生想象力基礎上,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情感。如在學習《獨坐敬亭山》這篇古詩時,詩中悠遠的意境以及優美的景色,在景色的襯托下表現出了作者的懷才不遇和在內心中產生的孤寂感。老師可以提問:在這首詩中,哪一句是表現作者孤寂感的?很快學生就會發現“眾鳥高飛盡”的“盡”字、“孤云獨去閑”的“孤”和“獨”字,這些都是描述作者當時的心情,表現出了當時的情感。讓小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對古詩中描述的場景充分進行思考,在腦海中與作者的思維形成了關聯,這對于強化學生的思考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引導小學生將邏輯思考能力與形象思考能力充分融合,小學生應該學會從形象思考轉變為以概念性為主的邏輯思考,這樣才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內涵。
四、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見,培養小學生的良好思維能力,這是促進小學生形成終身語文意識的基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緊緊抓住每一次機會,只要有機會,就要培養小學生的良好思維意識,小學生具有了較高的思維意識,才能對文中深層次的含義有所了解,也會在生活中和學習中主動思考問題,并主動利用學習過的語文知識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動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方.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之我見[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3).
[2]欒華.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及相關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7(2).
[3]叢桂清.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與有效教學模式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4(32).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