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琦+李艷紅
【摘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寫作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寫話是寫作的基礎,是語文素養的基石,因此,培養低段學生的寫話能力非常重要。剛開始接觸寫話時,學生、家長很頭疼,我更頭疼,通過不斷摸索學習,反思總結,逐漸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寫作;語言;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一、重視仿寫,循序漸進
新課標關于寫話目標之一: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語文課本是孩子們最熟悉的伙伴,里面的內容耳熟能詳,大都能流利背誦,從課文入手進行仿寫練習,更能降低寫話的難度,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讓寫話像插上翅膀一樣在藍天翱翔。根據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仿寫需要教師耐心地指導,循序漸進。
(一)由詞入手進行仿說仿寫
《插秧》是一首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的兒歌,在理解課文后進行仿說就易如反掌了,“水田是鏡子,映照著小鳥,映照太陽公 公……”每個孩子高高舉著小手,想一吐為快。一年級的學生重點是仿說,仿寫大都需要家長的幫助完成。再如貼近孩子們生活的課文—《大家都快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根據玩的人數說出很多不同的游戲名稱,然后替換到相應的小節里,一首新的兒歌就水到渠成了,這就是最簡單的從詞入手進行仿寫。
(二)由詞到句的仿寫
如課文《我有一盒彩筆》是一首語言生動的兒童詩,詩中句式“畫……那是……”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學生年齡越小, 想象力就越豐富,許多孩子都寫出了充滿童趣的詩句:畫一個紅色的圓,那是火辣辣的太陽;畫一個黃色的月牙,那是我最喜歡吃的香蕉;畫幾個疊起的三角形,那是美麗的圣誕樹……類似的課文還有《楊樹之歌》,如果仿寫出了三個“唱給……”句子,也就構成了排比句式,雖然學生不懂,但他們能感知到這種句式的特別,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在課文中還有一些句式,例如“有的……有的……還有的……”“如果……就……”,也要讓學生在課文仿寫中學會運用。
(三)段的仿寫
課本上很多內容是可以進行仿寫的,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如二年級課本中要求學生用幾句話來寫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我給學生出示了《大熊貓》一課的第二自然段,讓他們找到了方向,寫起來得心應手,如“我最喜歡的動物是小白兔,它的身子胖胖的,尾巴很短,短得都快看不見了。它皮毛很光滑,渾身雪白,就像一個小絨球。它頭上長著一雙長長的耳朵,眼睛紅紅的,像兩顆紅寶 石……”
(四)由段成篇
低段寫話的要求不會太高,但是教師可以為三年級的寫作做一些鋪墊。《迷人的夏天》一篇文質優美,富有童真童趣的散文,教師可以對每一個自然段進行仿寫,由段成篇,水到渠成。課文的分總、總分結構特點不需要學生掌握,但是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習。
學生仿寫課文常常讓我出乎意料,他們的語言充滿了童趣,讓你能感受到他們內心世界的美好。仿寫也讓他們感覺寫話變得容易,充滿了樂趣。
二、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新課標提出:“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也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一)勤寫日記
日記是一種練習寫話的常用方式,是最貼近孩子生活,也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最開始我盲目地讓學生寫日記,沒有具體要求,學生寫得五花八門,大都像記流水賬一樣記錄一天的活動,當成作業來完成,沒有興趣。春暖花開,學校動員學生帶植物到校美化教室,我眼前一亮,為孩子們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作業:帶自己播種的植物來學校。學生激情高漲,在家和父母一起開始忙碌,種類可多了,花生、黃豆、玉米、瓜子、花種……每個人都親身體驗了播種,我就給每個學生一個圖畫本,要求每天記錄觀察的情況,而且要圖文并茂,避免了只有文字的枯燥無趣。第一天的日記是我引導學生用上《稱象》一課表示事情發展順序的句式—“先……然后……再……最后……”寫的。有的孩子用到了課文《植樹的季節》中的一些詞句,“我先挖一個小坑,然后放進三粒花生,再澆上清涼的水,最后培上濕潤的土,大功告成啦!”
這次寫日記,學生興趣高漲,不僅寫出了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還在不知不覺中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如:
“今天和昨天一樣,種子還是沒有冒出頭來。我又給它澆了點水,種子寶寶怎么還不出來呢?春風在盼你,小鳥在盼你,我也在盼你!我的種子發芽了,像一個個綠色的精靈,每人還戴了一頂黑色的帽子,我仔細一看,原來是種子皮。”
過了一周后,有部分孩子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他們在日記中流露出了期盼、著急和失望:同學的種子都發芽了,可我的還沒有,我好難過啊!真希望它快快發芽!
我看見以后,找了一篇同樣也沒有發芽的學生日記讀給大家 聽:“我實在忍不住了,扒開了土,發現種子都發霉了,我很難過,媽媽說可能是我澆水太多造成的,我只好重新種。”學生們恍然大悟。
教室里的種子也發芽了,我不定期拍了一些照片,把個別優秀的寫話一并發到班級群里,孩子們揚揚得意,笑容寫在臉上。種是樂趣,寫也成了樂趣,希望他們在秋天能獲得“雙豐收”。
(二)多寫“近”、寫“實”
低段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感官、思維的發展,我們要遵循學生的特點選擇寫話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寫起來才有真情實感。“語文天地”要求學生用幾句話描述熟悉的一棵樹并要寫下來。課堂上學生的描述都很簡單,根本說不出樹的特點,樹雖然在我們周圍很常見,但是學生卻沒有認真觀察過。隨后我要求學生放學后去看看樹、摸摸樹和樹說說話,了解一下與樹相關的知識。
第二天,孩子們交來了讓我滿意的寫話,“我家有一棵橘子樹,它身上有很多尖尖的刺,摸它的感覺像奶奶粗糙的手一樣。”“它的樹干很粗糙,遠看像一個人在那里站崗。”“它的樹干彎彎曲曲的,像一位老人坐在輪椅上。小朋友經常在樹干上坐著,吹著清涼的風,它成了小朋友們的樂園。”“我摸了摸它的樹干,就像石頭一樣硬硬的。我聞了又聞,摸了又摸,有點香,但是樹上有很多灰塵。”“我家有一棵梨樹,它會陪著我做作業、背誦課文,我希望它能快快長大。”“我想對小樹說:‘你要快快長大為我們遮陰,還要為我們凈化空氣,我們會為你栽種更多的好朋友。”……可見,只有親身感知了的事物,才會寫得生動、形象、具體。
三、看圖寫話,由簡入難
低段是以看圖寫話為主,是最常用的寫話練習方法。教師要選擇貼近生活實際、畫面清晰、生動形象的圖進行練習。圖要從單幅到多幅,由簡到難,無論圖多還是圖少,教師都要指導學生通過仔細看圖,判斷事物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畫面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幾個要素都是寫話不可缺少的,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個體差異適當放低要求,即使只寫了誰做了什么事,但只要句子通順就可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內容,特別是兩幅圖以上,更需要學生認真觀察,不漏掉細節,然后把幾幅圖的意思聯系起來,就能寫出合理的故事情節。比如二年級下冊十單元的看圖寫話,有些學生就沒有看懂圖意,將兩只猴子鑿船說成了補洞,這就需要教師的提示,引導他們觀察。
四、激發想象,活躍思維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低段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利用課文進行想象寫話是一條較好的途徑。低段語文教材都是圖文并茂,就給孩子想象提供了素材。如《上天的螞蟻》,螞蟻在爬樹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危險呢?學生積極思考,發揮想象:被風暴吹下來、遇到大雨、遇到可怕的蛇、碰到小鳥……螞蟻又是怎么做的呢?學生又說出了多種可能:摔下來又繼續爬,躲到樹縫里避難,小鳥幫忙……將這些想象寫下來,就成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再如《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女媧補好天以后是什么樣的景象呢?學生可以自由想象,也可以根據課文第一自然段進行仿寫:天補好以后,日月星辰移回原位,大地合攏了,山林大火熄滅了,洪水退去,地上草木茂盛。各種猛獸回歸青蔥翠綠的山林,人們開始重建家園,安居樂業……
想象是寫話的源泉,即使是天馬行空也無所謂。看圖寫話、續寫、日記等都可以充分發揮想象,不管采取什么樣的形式,都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只有充滿想象力的孩子,才能讓寫話更吸引人。
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荀子曾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積累、學會運用,多給予鼓勵和表揚,激發學生寫話的樂趣,讓他們積跬步、行千里,受益終身。
(編輯:張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