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麗+張蕊
[提要] 我國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就總體經濟發展程度而言,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對于實現民族地區團結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特色產業是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區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利用自己的優勢走特色產業發展道路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對興涇鎮興盛村的調研,了解該村經濟發展現狀和該地黃牛養殖技術、投入規模、市場、融資渠道等,從而了解當地居民對于黃牛養殖的各種需求以及在養殖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并對諸多問題進行原因分析。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產業;政策扶持
課題項目:寧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寧夏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研究”(項目編號:GIP2017062)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17日
一、基本情況
興盛村隸屬于西夏區興涇鎮,位于銀川市文昌南路,1983年響應國家移民政策由寧夏涇源縣遷入,2001年移交銀川市原郊區管理,2002年11月三區重新劃界后,劃歸西夏區管轄;共620戶,總人口2,883人,回族占總人口98.8%;1個村民委員會,完全小學1所,衛生院1所,清真寺2所,幼兒園1所。
該地地貌屬寧夏北部平原和山地地貌區,由賀蘭山山地和銀川平原兩個地貌分區組成。冬寒夏暑,春季多風沙,秋季雨集中,氣溫平均年較差在32℃左右。興盛村主要以清真牛羊肉生產為特色優勢產業的畜牧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二、興盛村肉牛養殖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發展現狀
1、農業結構及時調整,經濟發展呈現穩步上升趨勢,農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調查發現,該村屬于生態移民區,主要遷出地為涇源縣。1983年,第一批涇源縣移民大規模搬遷到今天的西夏區興涇鎮開始新的生活。2008年以后,由于政策扶持,全村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開始尋找致富之路,農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調整,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鄉村特色經濟,加快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收入來源相比以前多樣化,人均收入實現穩步增長。目前,興盛村收入類型主要有三種勞務輸出,占總收入比重的48%;養殖業占收入比重的32%;種植業占收入比重的20%。該村有5個生產組,人均年收入為9,200元。興盛村種植面積5,087畝,農作物為玉米和小麥。該村耕地面積在5畝以下的占20%,5~10畝的占56%,10~20畝的占22%,20畝以上的只占2%。由此可以看出,該村土地較為分散,種植規模較小,土地利用率較低。養殖業是帶動興盛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截至目前,興盛村肉牛養殖戶多達480戶,其中養殖大戶有20戶左右。70%的農戶從事小規模養殖,大規模養殖戶僅占2%,養殖規模總體較小。
2、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與完善,村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興盛村位于西夏區周邊,地理位優越。近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完善鄉村基礎設施。交通方面:硬化道路由城中通向興盛村,村內均有硬化水泥路。為解決興涇鎮南三村居民出行問題,開通325路、105路早、晚區間車,解決了早晚坐公交車難的問題。
(二)特點
1、產業發展極具人文優勢,體現民族特色。寧夏回族占全區總人口的35.95%,素有“回族之鄉”的美稱。作為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回族群眾在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及衛生環境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回族風俗習慣。寧夏不僅具有清真食品供應的歷史傳統,而且具有發展清真產業的天然優勢。寧夏穆斯林特色明顯,并且自然資源豐富,與國外穆斯林宗教文化相近。興盛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該村特色肉牛養殖業的發展中具有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優勢。清真牛羊肉等對于伊斯蘭群眾而言,帶有宗教原則的普同性。特殊的人文環境對于該村發展肉牛養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穆斯林民俗特色優勢。
2、規模化養殖初顯成效。2008年隨著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以及農民觀念的轉變,從事肉牛養殖人數逐漸增多,興盛村逐步形成規模化的養殖。政府重點扶持發展肉牛規模養殖場,于2008年成立興盛村安西利肉牛養殖合作社,注冊資金3萬元,村民以入股形勢加入合作社,截至2016年合作社社員達到247戶。對于加入合作社的成員給予一定的補貼,補貼項目為小牛補貼500元。2010年當地村民成立了銀川春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012年有33戶村民成為合作社的社員。養殖社統一采購種牛和飼料,并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持,合作社銷售肉牛達1,100多頭,收入超過500萬元,帶動了周邊農戶發展規模養殖。
3、“121”服務模式,先富帶后富。2012年,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幫扶下,根據興盛村具體發展情況探索出一個適合該村的服務模式——“121”模式。首先,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肉牛養殖大戶的模范帶頭作用,有針對性地及時幫助幫扶對象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其次,在養殖技術上,養殖大戶在經營過程中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養殖技術,對于新養殖戶要發揮技術上幫扶的作用,在融資過程中對需要幫助的養殖戶給予貸款上的擔保,解決養殖戶的融資問題,以點帶面發揮其輻射作用。
三、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一)特色產業發展速度緩慢,規模小。興盛村自2008年開始發展肉牛養殖,雖然起步早,但受各方面限制總體發展仍然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就當地村民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完全克服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綜合該村發展現狀仍處于緩慢發展階段。從最早分散化到規模化養殖,雖然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提高了,但整體發展規模仍然較小。
(二)缺乏穩定多向的銷售渠道和特色品牌。興盛村主要以肉牛養殖為主,農產品缺乏廣而穩定的銷售渠道。在調研中走訪了該村最大的肉牛養殖戶,在被問到銷售渠道時,戶主談到銷售渠道主要依靠自己,全村包括鄉鎮沒有一個固定銷售點,主要靠自己通過市場和網絡了解行情。肉牛銷售價格起伏不定,由此大規模養殖所伴隨的較高風險只能由村民被動接受。其次,該村肉牛養殖在當地小有名氣,但作為養殖經營者缺乏品牌意識,只注重經營和銷售而忽略對產品的推廣。
(三)缺乏資金,經濟起步舉步維艱。興盛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木料市場,通過木料市場承包給外地人,每年收取承包費用10萬元。由此可見,該村集體經濟底子過薄,普通的村民沒有原始的資金積累,再加上小額貸款手續繁雜,要求很高,該村在經濟發展中尤其對于廣大肉牛養殖戶而言存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通過調研發展,該村村民的融資渠道主要有郵政銀行貸款、農戶自籌資金、互助資金。由于融資渠道單一,對于靠種地的農民,連三四千元都拿不出來,即使政府鼓勵幫扶養殖肉牛戶,自己也看到肉牛養殖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但苦于缺乏啟動資金。
(四)觀念陳舊,缺乏思路,整體素質不高。通過調查數據顯示來看,該村養殖戶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年齡偏大。大部分養殖戶為小學文化水平,占比62%。72%的養殖戶年齡在40~50歲之間。由于養殖戶年齡老化、文化水平低、思想觀念落后,在農產品的經營中缺乏思路和應有的辦法,其次缺乏產品意識和市場意識。同時,該村大部分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難于接受新事物,從而導致他們在應對市場風險和作出投資經濟決策時會帶有一定盲目性。
(五)勞務輸出加劇人才資源的流失,養殖規模化經營受阻。興盛村48%的人口外出打工,青壯年占比重較大。該村肉牛養殖業因人才資源流失而受到嚴重制約,導致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正沖擊著現存農業生產力。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以“18~35歲”的青壯年為主,所剩農業從業人員呈現高齡化、弱勢化特征。受市場因素影響,部分外出打工者會呈現“候鳥式”流動。調查顯示,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從事一些臨工,工作不具有穩定性。在部分時段大量人口外出打工,農業從業人口減少,由于近年市場不景氣,就業崗位減少,政府鼓勵該村肉牛養殖,這部分人員臨時從事養殖業;反之,他們會放棄養殖而進城務工。這樣一個循環不僅使該村的肉牛養殖業的發展缺乏穩定性,也會阻礙其規模化的發展。
四、結論
特色產業在興盛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發展肉牛養殖產業對其文化傳承和認知都起著重要作用,從當前興盛村的整體經濟發展來看,在發展中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背景下,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對實現民族地區團結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但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規模化程度低、缺乏品牌意識、融資渠道較窄、勞動者個人綜合素質較低、政策鼓勵與扶持下的勞務輸出與養殖業規模化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阻礙了該村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從而形成一種“有特色無規模”的發展現狀。以上問題的解決除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還需要村民自身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從而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立足本民族和文化特性發展養殖產業,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增強該產業的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2]譚昶,王誼鵑.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現狀研究[J].科技創業,2015.14.
[3]李文慶.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創新與發展[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7.
[4]安萬明.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問題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
[5]衣大鵬.基于民族經濟學視角的云南省釀酒產業發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