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關鍵詞〕家庭教育;歸屬感;發展
每次去看望岳父母,妻子的侄子康林都會鬧著跟我們回家住兩天。今年寒假也不例外,康林經過激烈的斗爭,終于如愿以償了。岳母說康林太皮了,不好管,讓我注意些。但是在我家里,我感覺他很懂事,很聽話,很可愛。按時睡覺,早上也不賴床。讓他幫忙打掃衛生,他能把所有房間的地面掃一遍。吃飯也很好,做什么吃什么,從不挑三揀四。偶爾調皮,但是不讓人討厭。做作業時,也能靜下心來。反正我感覺他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家伙,和我的關系很融洽,有時還特別粘我。
康林是年二十五跟我們來的,樂不思蜀了,想年后再走。但是過年是團圓的日子,所以二十八下午岳母讓女兒的小舅開車來接他回家過年。可是康林死活不走,又哭又鬧。最后是強拉硬扯,才把他弄走。
我記得我小時候最不愛在別人家過夜,很不習慣,對自己的家特別眷戀。康林為什么喜歡在我們家,不喜歡回自己的家呢?一個孩子不喜歡回自己的家,這背后隱藏的問題是什么呢?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歸屬感。什么是歸屬感?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學分析來看,歸屬感是屬于潛意識的對有意識的規范,這種規范使人在有意識中獲得安定的感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目前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家庭、工作單位,希望加入某個協會、某個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
從這些理論來分析康林不愿意回家的原因,我就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康林的爸爸媽媽工作忙,平時很少有時間陪他。大多時間是岳父岳母照顧他,岳父岳母只關注他生活上的需求,并不真正懂他,對他的一些行為,按成人的標準要求,所以指責大于接納。只要不聽話,不是語言威脅,就是一頓懲罰。而在我們家,在時間和空間上相對比較寬松,出現問題我們是引導,不是呵斥、批評。在他的潛意識中,他自己的家沒有那份安定,沒有內心需要的安全感,沒有自己想要的陪伴,沒有真正懂他的那個人,沒有他想要的溫暖,家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家不是他內心想歸屬的那個地方。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郁癥的危險。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郁癥患者和379個社區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系網和社會活動范圍、沖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歷抑郁癥的最好預測劑,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郁的重要指標。
安全、放松、有關愛、有認同、有包容、關系和諧、讓人溫暖的家,才會讓孩子有歸屬感。將來無論天涯海角,在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所向往的溫暖的家,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家應該是療愈心理創傷最佳的地方。
作為父母,怎樣給孩子歸屬感?我給大家幾點建議。
一、每個孩子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個體
一個曾經向我咨詢過的孩子對我說:“馬老師,我真想逃離現在的家。我爸爸媽媽根本不把我當人看待,他們總是控制我的生活,讓我做一些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看到父母我只有憤怒,我寧愿在外面多待一會,也不愿意回家,每次都是硬著頭皮回到那個讓我厭惡的家。”
這個孩子不愿意回家,主要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不夠尊重,經常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產生了強烈的抵觸。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生命個體。用尊重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情緒,照顧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才會有魅力。誰讓孩子失去尊嚴,孩子就會向誰討回尊嚴。尊重無疑是對孩子的一種正確的愛,沒有尊重,家庭教育會黯然失色。
二、和諧的家庭關系才能溫暖孩子的那顆幼嫩的心靈
我教過的一個學生齊某,下午放學,經常不回家。每次,幾乎都是大半夜在網吧里找到他。經了解,他的情況是這樣的:父母離異,跟著奶奶生活,奶奶不懂教育,看到齊某不聽話,就批評指責,還經常給齊某的爸爸打電話,告孫子的狀。爸爸知道后對齊某又是一頓指責。父母離婚了,奶奶和齊某的關系也很緊張,齊某和爸爸的關系也不好,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齊某為什么老是泡在網吧里,不愿意回家了。因為家庭關系太不和睦了。
作為父母,首先處理好夫妻關系,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恩愛;處理好與老人的關系,讓孩子看到父母對老人的孝敬;父母還要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讓孩子感覺到你是愛他的。一個家只有關系和諧,愛才會在家里流動,家才會其樂融融,才會增加對孩子的吸引力。誰也不愿意回到一個充滿敵意和爭吵的環境中,何況是孩子呢?和諧的家庭關系才能溫暖孩子的那顆幼嫩的心靈。
三、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對家特別留戀
一個初一的小女孩,失蹤了好幾天,家人非常著急。公安機關根據村頭的監控發現是被一名中年男子領走的,奇怪的是,當公安機關在這個中年男人家中找到這個小女孩時,小女孩就是不愿意回家。原因是回家沒人陪她,除了看電視就是玩電腦,爸爸媽媽在市場上賣水果,總是很晚回家。在中年男子家里,中年男子天天陪著她。可見陪伴對孩子來說多么重要,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的心靈就是孤單的,孩子就像孤魂野鬼一樣可憐,家只是一個吃飯、睡覺的地方而已。
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對家特別留戀。所以,父母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伴孩子,陪孩子說說話,陪孩子玩一會,了解孩子心中的困惑和心理需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力量和關愛。不然家對孩子來說就沒有了歸屬感,他們寧愿被陌生人領走,也不愿意待在自己家里。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四、只有接納的愛才是有格局的愛
我們班的一個學生,下午放學后經常幫助其他同學打掃衛生,總是最后一個回家。一開始我以為他是樂于助人,在班里表揚了他。可是有一天,他主動找到我說:“老師,你知道我為什么總是最后一個回家嗎?因為我討厭回家,我討厭父母的那張臉。我考不好,他們就說我不認真;我房間亂,他們就說我懶,不講衛生;我丟了東西,他們就說我丟三落四;我買點小零食,他們就說我饞嘴;我看會兒電視,他們就說我光知道看電視,不知道學習。總之,我在他們眼里一無是處。”
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個孩子回家的路為什么這么漫長,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不能容忍孩子的不足,對孩子缺乏接納,父母的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特別不舒服,所以對家沒有溫暖的感覺。因此,父母對孩子要多一些接納,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插曲。對孩子缺少接納,只會把孩子逼進死胡同,在他們心中種下不良的種子。所以,只有接納的愛才是有格局的愛。
心中有歸屬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一個溫暖的家;心中有歸屬感的孩子才能學會愛,因為歸屬感本身是被愛感染的;心中有歸屬感的孩子是尊敬父母的,因為父母的形象在他們心中是偉大的。
讓我們尊重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關系,多陪伴孩子,多接納孩子,讓孩子的心靈對家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歸屬感,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無論將來孩子身在何處,家都是他們向往的地方。如果我們的父母能讓孩子對家有這樣的歸屬感,我們的孩子就會像大樹一樣,成長為一個有根基的人。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鄒城市唐村中學,濟寧,273522)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