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楚軍 馬艷婕
摘 要 我國的獨立學院已進入內涵發展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文章圍繞校園環境的營造、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及主題活動的開展等三方面,論述了在獨立學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 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生 獨立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高校學生工作研究會2016-2017年度專項研究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617YA08)的研究成果。項目負責人:萬楚軍。
作者簡介:萬楚軍、馬艷婕,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95
在新世紀之初,為了順應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潮流,獨立學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幾年之內,全國獨立學院的數量就達300多所,獨立學院采取較低錄取分數、較高學費的模式,迅速擴招,在校生規模達百萬以上。十多年過去了,獨立學院開始進入內涵發展期,不再只是單純追求規模,而是更加注重人才培養質量。
大學階段是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塑性最強的階段,是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的關鍵時期,在獨立學院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獨立學院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改善其知識結構,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并提升精神境界。因此,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獨立學院大學生的長遠發展,使他們不僅能夠成為未來的中國工匠,而且也能夠成為未來的管理者。
按照教育部2014年3月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在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毋庸置疑,在獨立學院也應按照綱要的要求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但由于獨立學院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使得在獨立學院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比之普通高校更具有挑戰性,我們不能簡單沿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須在育人環境、育人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才能夠收到實效。
一、 校園環境的營造
營造一個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是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性工作。環境育人工作可以從有形環境建設與無形環境建設兩個方面著手。
(一) 有形環境建設
有形環境是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校園物質環境,包括寢室、教室、圖書館、運動場等大學校園的各種建筑物、道路、地面景觀等等,這些是大學的硬件,對師生的身心可以產生持久的、直接的影響。通過校園有形環境的建設,可以讓師生直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比如建設具有傳統建筑風格的校園人文景觀,在教室、教學樓、圖書館張貼名人名言、典故,借用歷史名人名句為教學樓或道路命名等等。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比如學生看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標語,那種熱愛祖國、家國天下的情懷就會油然而生;看到“仁者愛人”、“厚德載物”、“民無信不立”的文字則會以友善、寬容和誠信之心來要求自己。
(二)無形環境建設
無形環境是指有形環境之外的各種影響因素的統稱,筆者以為,無形環境的建設主要包括教職工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與網絡環境的建設兩個方面。
1.獨立學院教職工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
獨立學院的教職工為學生直接提供教學、科研與生活等方面的服務,教職工的言傳身教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獨立學院的教職工不僅要有充足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而且在言行上也要為學生做出表率,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首先是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決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的關鍵要素。他們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而且他們的道德品質、行為修養、價值觀念等也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是專業課教師也應具備一定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以便在進行專業教育時,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融入教學之中,比如經管類專業教學時,專業教師應教育學生“以和為貴”的和諧思想,“見利思義”的公德意識。
2.大學網絡環境的建設
網絡已融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進行網絡平臺建設,是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要充分發揮網絡傳播的主動性,擴大輻射面,運用95后喜聞樂見的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打造傳統文化新媒體平臺,比如在校園網開設傳統文化專欄,抓住各種節點和契機,利用QQ、校園微博、公眾微信平臺等新興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精品佳作,給予學生傳統文化的正能量。
二、 教學活動的設計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課程形式,納入大學生的教學計劃,是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可以采用必修課、選修課、第二課堂等多種方式。
(一)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
獨立學院一般開設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思政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有的章節就是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如“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等章節,因此,在組織該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以上內容,就愛國、處世、修身等主旨展開討論,很自然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其中,學生在學習思政課的同時,也接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必修課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保障,為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在四門思政課的基礎上增加一門,將《中國文化概論》作為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的必修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比較系統全面地了解我國悠久豐富的文化遺產,把握中國文化的特征,從而為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打下基礎。
(二)增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修課
選修課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的必要補充,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選修課,基本要求是既能體現傳統文化精髓,又為學生所喜聞樂見。
選修課的形式,比如詩經選讀、道家哲學、佛學精粹等等;也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方式。
選修課的教學模式,宜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結合,對于傳統文化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布置一定量的課外學習閱讀,以提高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歷史名家書法、古代詩詞、傳統禮儀、古典文學經典、傳統藝術鑒賞;對于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通過選修課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究能力。
(三) 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第二課堂
獨立學院大多采用學分制,要求學生獲得規定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學分之外,還要求學生應獲得一定的課外學分。如在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常年開設的第二課堂有:書法競賽、唐宋詩詞三百篇背誦大賽、青年志愿者活動、學生社團工作等等,這其中就有不少內容與傳統文化相關聯。實踐證明,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95后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
三、主題活動的開展
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為95后的大學生所接受,確實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實踐證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節假日活動,寓教于樂,也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社團活動
學生社團是具有共同興趣的學生自發組織的群眾性團體,學生參與人數眾多、活動內容豐富多樣的特點。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單純依靠思想政治課程,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開展更加豐富的活動。在社團活動中,引導大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社團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近些年,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大學生社團眾多,如武術協會、曲藝協會、書畫協會、志愿者協會等等,各社團定期開展活動,在活動中踐行“博文明理日新篤行”的文理校訓。
(二)節假日活動
當前,我國節假日眾多,其中大多數為傳統節日,因此在節假日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不失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比如,在春節前后,開展春節計劃活動曬一曬,可以讓大學生思考春節的意義,加深對這個重大節日的理解;在清明節,開展踏青掃墓活動,讓大學生親近自然、緬懷先輩,思考生命的意義;在六一兒童節,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加強愛幼教育;在端午節,開展龍舟賽等紀念屈原的活動,進行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在中秋節,開展家人和親朋好友的團聚活動,進行親情友情教育;在國慶節,開展愛國主題教育活動,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進行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教育。
參考文獻:
[1]金麗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探究.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7).
[2]常會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究.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2).
[3]薛凱文. 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路徑.現代交際.2014(8).
[4]李宗云.以大學生社團為載體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