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超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推廣與普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已經亟需改進和優化,教師需要更加注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其綜合素質與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逐漸開始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在學生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主要是對初中歷史教學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兩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這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措施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全才”的需求逐漸超過了“專才”,因此在教育中也需要逐漸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初中歷史學科對學生素質、價值觀的形成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需要加強重視。
一、初中歷史教學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歷史素養指的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課堂學習后所獲取的價值觀、態度、情感、能力以及歷史知識,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觀點以及立場來評價、判斷和分析歷史問題,并得出相應的啟示或結論。新課程標準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充分的體現出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為基礎和前提,引導學生正確的分析和研究人類的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并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歷史問題。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
(一)將學生歷史素養培養納入到初中歷史課程目標當中
課程目標指的是在每一時期,學生在經過課程學習后預期達到的效果。素養指的是在經過一系列的教育學習之后,學生所擁有的基本能力與素質,是對培養出什么樣的人的根本體現,從某一方面來說,也能夠體現出教育目標。在初中歷史課程目標中納入學生歷史素養培養,可以看作是教育的深化改革。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價值觀、情感態度、能力與方法、歷史基礎知識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表現,是具有一定歷史學科特征的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歷史價值觀、歷史解釋、歷史理解、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等內容,在初中歷史課程目標中增加學生歷史素養培養的內容,就能夠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直接落實到教學過程當中,更好的實現目標。
(二)改進和優化歷史教學方式
一直以來,關于學習的理論都比較多,并且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構建主義理論、認知學習理論、行為主義理論等都得到廣泛應用。為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首先需要深入的研究學歷理論,并站在培養學生素養的角度上綜合分析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和行為。與其他學科相比較來說,初中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教學內容中會涉及到文化、經濟、政治等多個領域。因此教師除了需要具備基本的歷史專業素養,還需要了解跨學科知識。在梳理歷史事件的發展線索和基本脈絡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標準或依據來劃分,如人類文明進步更迭、歷史問題性質影響、歷史進程發展特征及階段、歷史事件發展過程、歷史人物活動規律、歷史事件發生地點、歷史基本要素等。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與思考,引導學生自己通過反復論證和細致思考來感受歷史的魅力。比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成果,并播放現代文學、美術、音樂、電影中的典型代表作品,教師可以播放卓別林的電影,學生通過觀看電影,不僅僅能夠了解到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程度,同時也能夠從影片當中感受當時社會的價值觀,領悟當時的歷史魅力。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歷史發展進程,有助于構建立體的歷史知識框架,形成自己獨到的歷史見解。
(三)加強對學生歷史學習質量的檢測
在教育改革中,人們逐漸開始重視學生的學習質量,這也就表示教師在實際教學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質量的檢測,這對全面提高我國教育質量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進一步落實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促進其深入發展。由于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這一方面有所忽視,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學生學習質量檢測的重視,將學生評價作為學習質量檢測的關鍵環節,并在評價、教學、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研究構建以紙筆測試題、作業設計等為一體的多元化學業評價標準,保證能夠全面、有效、客觀的檢測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并以此為基礎調整教學策略,保證能夠從根本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比如在《隋唐:開放革新的時代》這一章節中,主要是介紹了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對當時的文化做出了全面的介紹,雖然通過教材本身以及教師的講解,學生能夠了解其中的歷史知識,通過背誦和記憶之后也能夠完成相應的考試,但這并不代表學生真正的了解了當時的文化,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設置小劇場等方式來檢測其了解和掌握的程度,通過活動的形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如知識問答、知識競賽等活動。這樣一來,僅僅只是依據考試的單一檢測手段得到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和拓展,對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直以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因而教師與學生之間就不能形成對等關系,這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此,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下,教師為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最關鍵的就是需要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其次教師需要注重對良好教學環境的構建,營造出自由、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夠做到各抒己見,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最后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材施教。
三、結語
總的來說,目前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有效落實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重要方面,并且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積極的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與思想,落實教學策略和行為,改進和優化教學模式,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根本教學目標,保證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彭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教學建議[J].教育現代化,2017(14):162-164.
[2]周云華,黃飛.抓住教學關鍵要素提升歷史理解素養——以《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12):58-62.
[3]魏偉.教師學科素養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探究[J].成才之路,2016(34):28.DOI:10.3969/j.issn.1008-3561.2016.34.025.
[4]閆生厚,張烈芳.學科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7(08):14.
[5]劉燕.基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學科素養的教學——以《兼容進取的秦漢文化》教學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02):30-32.
[6]于曉麗.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