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閱讀能力是語文綜合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基礎。因此,加強閱讀教學的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思想感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092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應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句、段——品讀課文,走出文本,擴展視野。本人就自身教學經驗,現就小學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熟讀語篇,注重感悟
從“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誦背十分強調,但在我們的眼中這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只有讀熟了課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在過去和當前的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使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應做到讓學生感知后有所領悟,只有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當然,在讀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一定要用標準的普通話讀,并在此基礎上達到流利。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感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講授再講授,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四、創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制電動課件等。這樣以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五、自由選擇,快樂交流
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氛圍,讓學生能夠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和學生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開討論,應該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們的個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飛向光輝的彼岸。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有了各種各樣的體驗和收獲,那么他們當然也就希望和別人交流,讓別人也分享自己的見解,和自己一起體驗成功所帶來的愉快,而要使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得到表述,就應該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交流方式。當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學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師交流,還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媽媽或是周圍的小伙伴交流,學生有了自己所喜歡的交流對象,在體驗與交流中,在觀點和知識的相互碰撞中,學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斷出了與目標的差距,并且可以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種幫助自己思考和增進理解的策略提供幫助,到最后就會實現對課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真正會喜歡上喜歡閱讀,熱愛閱讀,并且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樂趣。所以尊重學生的個性,讓應該讓他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自主地選擇閱讀資料,自主地選擇閱讀方式,自主地選擇交流方式,這樣,課堂上因為有了自主,才顯得生機盎然,每個學生也都會活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潛能會得到充分發揮,個性也會得到充分張揚,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語文課堂就會成為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樂園,這時的學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實的。
六、圖文并茂、有聲有色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的被引入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創設一個優良的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并配上文字與聲音,圖、文、聲、畫并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景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和源泉。情景導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懸念引入,設問引入,圖畫引入,音樂引入,表演引入。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在閱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在閱讀實踐中注重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快樂閱讀、有效閱讀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桂英,郝建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效果的研究《北極光》—2016年10期
[2]陳天文.新課程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析《青年時代》2016年2期
[3]田宏利,黃育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析《考試與評價》2017年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