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亮
【摘要】外語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引發了研究者對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廣泛關注。本文統計分析了近10年(2008-2017)《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期刊發表的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論文, 結果顯示:l.進入21世紀以來,研究成果明顯增加;2.研究方法發生變化,實證性研究有所上升;3.研究內容涵蓋4個方面。
【關鍵詞】教師教育與發展 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 研究趨勢
一、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教學要求》(2007)等課程改革指導性文件,引發了全國規模的英語教育改革。與以往的改革相比,這場改革更直接觸動著參與者的教育和教學理念。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媒介,是改革成敗的關鍵。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發展自然為這場改革所關注。國際上教師專業化走向、教師教育研究的蓬勃開展及其理論的不斷深化是本研究的學術背景。
二、文獻檢索
本文以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數據庫為檢索源,整理和分類出2008-2017年間《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期刊發表的有關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的論文,共檢索到9篇論文作為本研究的對象。
三、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現狀
1.基本態勢。近10年間該期刊發表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論文9篇,其中發文最多的是2016年,其次為2012年。數據顯示,2012年以前關于外語教師知識與能力的文章居多(4篇),其次是關于教師決策與信念的文章(2篇)。2013到2015年間沒有關于教師教育發展與研究的文章發表。2016年關于教師知識與能力,專業發展模式,國外理論與實踐的文章各有一篇。實證性研究比例偏高,研究領域有所擴展除教師知識能力外,專業發展的知識體系也備受關注。
2.研究方法。2008-2017年間《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期刊發表的有關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以實證性研究為主(8篇),這與研究者逐漸具備了大數據的統計技能有關。近10年來《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期刊發表的有關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屬觀察和調查類的實證性研究。在實證性研究中,運用兩種(或以上)研究方法的研究很多。大多數量化研究(主要關注知識結構)通過問卷調查完成;質化研究主要采用(課堂)訪談或觀察等方法,出現利用網絡和語料庫的研究。
3.研究內容。依據彭偉強,朱曉燕和鐘美華(2008)的分類,筆者對這九篇文章進行了歸類。暫且列舉4篇文章進行說明。
(1)知識與能力。黃麗燕,趙靜和陳心怡(2016)認為教師基本語言知識包含四個相互呈顯著正相關的基本語言知識因子:詞素知識與技能、音節計數技能(語音技能)、音素知識與技能,以及自然拼讀法專業術語/規則知識。其中,詞素知識與技能是唯一能夠顯著預測自評教學能力的預測變量。
(2)專業發展模式。顧佩婭等人(2016)對國內外40多年的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研究進行了綜述。文章評述了不同視角下圍繞環境要素與結構、環境與教師的關系、教師發展生態環境及其改善實踐等主題開展的實證研究。顧佩婭等人認為生態學視角是未來外語教師發展環境研究的重要取向。
(3)決策與信念。張鳳娟、劉永兵(2011)發現外語教師信念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和教師個人因素的共同影響,外部環境因素包括考試和學校文化等,教師個人因素包括教師專業發展觀和學歷等,其中對教師信念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教師專業發展觀。
(4)國外理論與實踐。王偉清(2016)以25項西方實證研究為數據來源,統合分析了二語教師口頭修正性反饋的教學效果。他發現顯性反饋的效應量高于隱性反饋;誘導輸出式反饋的效應量高于直供輸入式反饋;形態句法反饋的效應量高于語音反饋。
四、結論
本研究以2008-2017年近10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刊載的關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的文獻為研究對象,經過統計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1.研究方法更加多元、理性和規范。縱觀國內研究文獻,外語教師教育研究方法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非材料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并存。數據收集途徑更加多元且規范,課堂觀察、訪談、教學日志、教師文檔(如教案、教材、學生習作)、工作報告等都成為研究素材。
2.研究內容向縱深發展。教師教育與進修體系引起研究者關注的同時,教師研修體系,包括教師的自主學習、自我反思、不同時期 的專業成長、教師學習實踐共同體(同伴互助、教師合作)和教師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個人知識、實踐性知識以及情景知識等)受到格外重視。
參考文獻:
[1]Stenhouse,L.,Rudduck,J.,&Hopkins,D.(1985).Research as a basis for teaching:readings from the work of lawrence stenhouse.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2]顧佩婭,陶偉,古海波,金琳.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1):99-108.
[3]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6(5): 345-350.
[4]黃麗燕,趙靜,陳心怡.英語教師的基本語言知識結構要素及其預測能力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4):583-593.
[5]彭偉強,朱曉燕,鐘美華.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現狀、思考與展望[J].外語界,2008(5):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