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
摘 要:閱讀教學要關注文體的特質,從文體的特點入手。文章從審視教學價值、在深入追問中遴選要點,突破教學內容、在梳理辨析中關注表達,推進整合類比、在厘清體悟中探尋編碼幾方面進行研究,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認知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3-0042-01
閱讀教學要關注文體的特質,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就必須從文體特點入手,從文體所規定的說話方式進行語言表達的內在訓練。而文體也是促進學生語言內在整合和構成的規律,更是促進他們認知邏輯的起點。語文教師要遵循文體順應的磁場,來探尋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和路徑,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一、審視教學價值,在深入追問中遴選要點
當一篇文本被選入教材后,就不再是一篇純粹的文本,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教學價值。《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向人們闡釋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實現理想。但如果進行深入研究,就可以生發出全新的認知模式。例如可以這樣追問:首先,朗讀是否是重點?教材對文本的選用不僅會從內容主題上加以考量,同時也要從文本教學的價值出發。《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典型的說理文,其語言風格嚴謹準確。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種類型的課文并不是引領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基本范式。其次,文本是否有難度?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引領學生在文本的道理與啟示中讓學生悉心揣摩與感悟。但對這樣一篇全新要求的說理文,學生在揣摩文本所闡述的道理、體悟說理文描寫方法時,可能會遇到怎樣的狀況?又會形成怎樣的認知困難?這些都要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對文本所承載的教學價值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考量。再次,文本表達形式怎樣?文本的表達形式是由其獨特的文體特點決定的,與作者意欲表達的中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章先從太極洞中的自然奇觀起筆,借三個名人的事例對說理文加以論證,然后借助雨點反面的事例加以襯托,契合了說理文一般情況下的認知結構,使得表達更加嚴密具體。
二、突破教學內容,在梳理辨析中關注表達
說理文有著極強的邏輯性,從中心論點的提出,到所舉實例的作用,再到最后的論點論述,都彰顯出鮮明的思維個性。在教學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有效的感知與思考,在注重言語表達形式的同時,更要關注作者表達的內在動機。以《滴水穿石的啟示》為例,教師在引領學生梳理了文本結構的基礎上,要將教學的重心放到舉例典型、精準之上,讓學生深刻感知作者描述的三個事例對表達文章的中心論點有著怎樣的作用。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別從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以及雨點這四個案例入手,組織學生從目標、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領學生進行思考,作者為什么要羅列這些人的事例,他們的事例與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有著怎樣的聯系?從而讓學生在深入思考中逐步意識到這些事例中大名鼎鼎人物的案例比常人更具有說服力,令人更加信服。隨后,教師引領學生對比雨滴的案例,分析其中的案例與上述案例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學生也在聯系對比中意識到作者運用了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夯實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三、推進整合類比,在厘清體悟中探尋編碼
閱讀教學關注文體特質,要求教師必須從語文教學,甚至是學生發展的高度出發,鏈接學生已經形成的認知經驗,為學生儲備此類文本的學習模型,形成基本的此類文本的語言感知。在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教師在引領學生感受了作者選擇事例的典型與精準之后,讓學生聯系曾經學過的《說勤奮》一文進行類比辨析,從而發現兩篇說理文之間的異同,為學生更好地洞察說理文的語言編碼奠定基礎。首先追問,我們對于說理文的學習并不是第一次接觸,學生提出《說勤奮》之后,教師發放《說勤奮》的語言材料。其次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用對比的視角閱讀這兩篇文章,想想有哪些異同?在自由閱讀之后,將發現所得與同桌進行交流,然后組織全班進行交流。大家一致認為,相同點是都指向了相同的道理,都通過借助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同點是在文章的開頭,兩篇文章呈現出不同的策略和風格。《滴水穿石的啟示》首先從太極洞內的一個自然現象說起,娓娓道來;而《說勤奮》則在開頭開門見山,直接入題。在羅列事例時,《說勤奮》所舉的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都屬于正面案例;《滴水穿石的啟示》則在正面案例的同時,特意呈現了一個反面案例,論證的視角更豐富。在語言表達方面,《說勤奮》言簡意賅,表達生動,語言凝練;《滴水穿石的啟示》則更多借用反問、設問等句式,使得語言更加形象生動。
四、結束語
從以上案例不難發現,閱讀教學要關注文體的特質,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就必須從文體特點入手,從文體所規定的說話方式進行語言表達內在訓練。而文體也是促進學生語言內在整合和構成的規律,更是促進他們認知邏輯的起點。語文教師要遵循文體順應的磁場,探尋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和路徑,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梁春蓮.“行為—認知”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09(12).
[2]余映潮.說明文的教學研究奧妙無窮[J].語文教學通訊,2016(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