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隱喻是普遍存在的。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語義背后的隱喻機制不僅有助于詞匯記憶,在句子和段落理解上也有幫助。本文從單詞、詞組、句子及段落層面舉例說明了概念隱喻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關鍵詞】概念隱喻 認知 大學英語教學
在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時常有學生反映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明明單詞都認識,可還是理解不了。有的學生甚至因此對記憶單詞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同漢語一樣,英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也廣泛存在。一個單詞除了最基本的含義外往往還有很多引申義。在傳統英語教學中,教師及各類學習參考書通常是逐一列出各個義項,然后分別舉例說明用法。學生則對這些義項及例子死記硬背。此種學習方法單調枯燥、效率低下,且易出現開頭所說的認識單詞卻理解不了文章意思的情況。因為學生很難記住一個單詞的所有義項并正確判斷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或許從認知隱喻學的角度可以對此問題略窺一二。Lakoff & Johnson在調查和分析了英語中大量隱喻表達后指出,普通語言中大約有70%的表達方式來自于隱喻概念,語言的本質就是隱喻。就單詞而言,許多引申義項其實都是在本義基礎上通過聯想、類比產生的隱喻。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如果能了解這些義項之間的內在聯系,單詞記憶可能會輕松很多。概念隱喻理論不僅有助于詞匯記憶,在句子和段落理解上也有幫助。本文試圖從單詞、詞組、句子及段落層面論述概念隱喻理論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所舉例子均來自于《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以下簡稱《新視野》)。
一、概念隱喻理論簡介
傳統隱喻理論將隱喻看作是一種語言現象。20世紀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首次從認知的角度對隱喻現象進行了闡述,“隱喻廣泛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在語言上,而且也在思維和行動中。我們思維和行動的概念系統從本質上來講是隱喻的。” 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概念系統的建構是隱喻性的,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類別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語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體意象來表達新事物,兩類事物間的聯系是通過類比和聯想來發現它們之間的某種相似性而建立起來的。這種通過類比和聯想進行的事物之間相似性的映射過程就是隱喻思維的基本過程。換言之,隱喻就是人們通過一種熟悉的、具體的事物來理解或體驗另一種陌生的、抽象的事物。概念隱喻可大致分為三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結構隱喻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將談論一種概念的詞用于談論另一種概念。方位隱喻是參照空間方位建立的一系列隱喻概念。實體隱喻指人們把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等一些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而有形的實體。
二、概念隱喻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鑒于隱喻的普遍性及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在英語學習中如果能夠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讓學生認識、理解、欣賞語言中的隱喻現象,必然能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1.在多義詞理解中的作用。語言中很多詞都是多義的。為了描述新事物,人們并不是無止境地創造新詞,而是將新認識的概念與已認知的具體事物相聯系,找出它們的相關性,利用已知事物來思考、表達新概念。這種隱喻性思維發展了詞匯的語義,使一個詞具有了多義性。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應該讓學生了解多義詞各個義項間的內在關聯,認識其隱喻義產生的認知根源。
2.在習語理解中的作用。概念隱喻理論也可用于習語的理解。如在《新視野》一冊中有“make ones blood boil”這樣一個習語,書中解釋為“使某人生氣”。有的學生覺得難以理解,如果弄清背后的隱喻機制,理解起來便會容易很多。其實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生氣是火(anger is fire)”這樣一個隱喻。漢語中“生氣”又稱為“火氣、發火”,英語中fire一詞在詞典中有一個義項為“strong emotion; angry or exited feeling”。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火有上升、炎熱的特點,而人在生氣時會面紅耳赤、體溫升高,跟火的某些特點相似,于是二者便有了聯系。在習語“make ones blood boil”中,“anger”這把火把血液都煮沸了,可見火氣之大,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何該詞組義為“使某人非常生氣了”。與之相反,還有“make ones blood freeze”這個習語,其解釋為“使充滿害怕、恐怖的感覺”。聯系到人在害怕時“身體發抖、手腳冰涼”等生理特點,該詞組的理解便有了理據。
3.在句子和段落理解中的作用。在句子和段落層面上,隱喻的理解對于整體意義的把握也很重要。在《新視野》一冊第七單元Face to Face with Guns這篇課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難倒了很多學生:Presently,all we can do is look at mug shots and 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 其中理解的關鍵在于“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dam”(水壩)是攔截河流以抬高水位或調節水量的水利建筑。而在前一段中,作者把犯罪的年輕人比作一條失控的河流:“…these young men are a kind of river – one that is out of control…”既然犯罪的年輕人是河流,那么有攔截河流作用的大壩則指人們所采取的防止年輕人犯罪的行動,“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則意為參與到阻止年輕人犯罪的行動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三、結語
隱喻是普遍存在的,用已知的熟悉的事物來描述和表達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是人類的認知本能。本文舉例說明了概念隱喻理論在單詞、詞組、句子及段落層面的理解上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隱喻理解能力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讀寫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