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卉
【摘要】創刊于1850年至1951年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評論犀利、視角獨特且反華言辭強烈,成為了當時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日報,因此,相關翻譯研究工作具備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本文基于安德烈·勒菲弗爾“三要素理論”中的“意識形態”理論,探討了《字林西報》標題的中譯原則,分析了意識形態對譯文的操控,闡述了意識形態如何通過操控與反操控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達到改寫原語文本的目的。
【關鍵詞】《字林西報》 意識形態 安德烈·勒菲弗爾 操控
引言
影響深遠的《字林西報》常就中外關系、中國政局等問題發表看法,具備濃烈的政治色彩。報紙內容以親近清政府和國民黨為主,主張分裂中國,政治立場激進極端,與當時中國主張維和的政治立場相反。報紙特殊的歷史背景具備重要的研究價值。
但是,國內對《字林西報》的研究尚不深入。陳曉波在《20世紀30年代末<字林西報>中的上海形象》中指出了報紙對上海城市形象發展的影響。陳鵬軍在《<字林西報>的一百年》中簡述了字林西報的發展史。魏宏遠在《<字林西報>等外報筆下的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摘錄了該報對八一三淞滬抗戰的評語。研究大多關于報紙發展或某個歷史事件,鮮有對該報的翻譯學術研究。鑒于新聞本就是具有鮮明意識形態的文體,本文從安德烈·勒菲弗爾的“意識形態”理論出發,簡析《字林西報》標題的中譯原則。
意識形態是一個社會里特定群體共有思想和觀念的總和,因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而形成。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對相同事物的理解也會不同。1992年,安德烈·勒菲弗爾的《翻譯、改寫與文學名聲的制控》出版,成為翻譯研究學派的重要理論文獻之一。書中提出的“三要素”理論——詩學觀、意識形態和贊助人是后來學者文學翻譯研究的堅實理論基礎。該書第一章“改寫”通過例舉歌德、龐德等人作品出版后因翻譯產生的改寫現象說明“改寫者在翻譯、文學歷史的編撰等過程中總會盡量適應和操控原始文本,使其符合所處時代的政權主張、主流意識形態和詩學形態”。因此,翻譯屬于改寫的一種,它無形中受到意識形態和詩學觀的影響。本文基于安德烈·勒菲弗爾“意識形態”理論對翻譯的操控,闡述意識形態如何通過操控與反操控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達到改寫原語文本的目的。
意識形態對《字林西報》的操控
《字林西報》的影響主要源于三方面: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華西方人和關注外事的華人以及報紙通訊員,他們分別代表報紙的社會權利集團、主要讀者和社會強勢群體以及新聞報道主體。以上均是新聞標簽的主要構成。新聞標簽是新聞報道中常用的策略,往往伴隨意識形態的產生。而意識形態會在無形中構建受眾理解的路徑和框架。《字林西報》雖本著“公正,而非中立”的辦報原則,實際上卻仍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刻意對新聞進行價值觀包裝,引導受眾對新聞事件和人物的理解,達到操控報道內容的目的。
既然《字林西報》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很大程度上追隨了官方的足跡”,那么在進行新聞翻譯工作時需考慮目的語的意識形態和大眾需求,不僅要符合受眾語境,調整原文信息,還要進行相應地改寫,使原文在新語境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反饋。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爾的“意識形態”理論為依托,對《字林西報》中英人的價值觀、歷史事件和反華詞匯的改寫進行探討。
一、對英人價值觀的改寫
例:Etiquette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譯后參考新聞標題:談與中國人的相處之道
“Deal with”在柯林斯英漢雙解詞典中譯為“處理”。英義為:when you deal with something or someone that needs attention,you give your attention to them,即耐心做某事。標題deal with說明與中國人處好關系需耐心,在此有消極感情色彩。文章鄙夷了中國人的古板禮節,認為如磕頭禮、男女授受不親等禮節多余、幼稚且煩人。因此翻譯時除讀懂原文意思,還應考慮譯語文化社會的價值觀、閱讀期待、國家情感等方面,設法符合目的語社會的文化傳統、讀者的主流意識和學識修養。通過改寫并弱化作者的感情色彩,將“對付中國人的禮節”改為“談與中國人的相處之道”,既表達中立立場,又符合中國人的表達方式。
二、對歷史事件描述的改寫
例:Nanking Rejects Yangs Demands-Reds Increasing Control in Shensi:All Hope for Peace Not Yet Dead
譯后參考新聞標題:南京駁回楊將請求——紅軍逐漸擴大陜西勢力:但中央政府仍可能扭轉局勢
該新聞發表于“西安事變”發生之后,此時陜西已成共產黨的根據地。文章寫到楊虎城希望中央政府取消南京對甘肅、陜西兩省的管制權,轉而移交給自己。因中央政府知曉楊的軍隊中有共產黨軍,因此請求被拒絕。“peace”與“hope”均表示中央政府希望繼續控制陜甘地區達到所謂和平,這都與共產黨的意志相反。這是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翻譯時二者相互交流碰撞,往往主流意識取勝。意識形態決定譯者所用的主要翻譯策略,影響翻譯的過程與結果。譯者以符合源語和譯語意識形態并尊重歷史為前提,對新聞標題進行適當改寫,采取增譯和減譯的翻譯策略:不直接翻譯“peace”一詞,而是通過轉譯委婉表達原文渴望“和平”的強烈情感,選擇“扭轉局勢”這類中性詞對“和平”下了一個模糊的定義,形成最后的譯文。
三、對反華詞匯的改寫
例:Japanese Clean up Guerillas - Wide-spread Drive from Nanking Said to Have Been Successful譯后參考新聞標題:游擊隊遭日軍圍剿——日軍在南京附近地區開展大規模掃蕩行動endprint
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具備重要地位,所具有的意識形態不言而喻。“successful”指日軍掃蕩成功,說明《字林西報》默許該行為。實際上,日軍侵華給舊時代中國人造成了沉重苦難,違背中國人志愿。當語言學的考慮與意識形態和/或詩學觀的考慮發生沖突時,總是意識形態和/或詩學觀勝出,這一表現貫穿于翻譯過程的各個層面。文章從意識形態出發對標題進行改寫。首先,clean up一種解釋為清理(本雜亂的地方),這暗示了英國人待游擊隊如廢棄物。再次,通過詞性轉換,賓語變主語,用動詞“遭”表明游擊隊弱勢被動,日軍強勢主動,改寫原文情感。最后,譯者受到民族情感影響,改寫(即刪除)原文主觀性詞語successful,產出一條陳述事件本身、進行客觀報道的新聞。
四、結論
雖然報道的內容有其設定的框架和路徑,而在大文化背景下,當今的譯者對翻譯什么、如何翻譯有了更多選擇權。于是,個人的價值觀、政治主張和知識背景成為了重要的參考因素。因此,翻譯《字林西報》新聞標題時,普遍采取變譯策略,按照增譯、減譯和轉譯的方式增加對事情本身的陳述,減少表達情感或情緒的詞語,巧妙地改寫句式,得出一條符合歷史與當今意識形態、能夠提供正確歷史研究價值的新聞標題。此時,翻譯過程不止在語言學上游走,而是更加深入進了社會和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陳曉波.20世紀30年代末《字林西報》中的上海形象[D].上海:上海大學,2008.
[2]陳鵬軍.《字林西報》的一百年[J].山西青年,2012(12).
[3]魏宏遠.《字林西報》等外報筆下的八一三淞滬抗戰[J].民國檔案,2012(4).
[4]Lefevere,Andrew.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a).
[5]王勇.從標簽策略看新聞生產的意識形態性[J].國際新聞界,2010(8).
[6]利昂·P·巴拉達特.張慧芝,張露穎,譯.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