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金榮
【摘 要】本文從初中體育教學實踐出發點,以學生成長為中心,重視主體地位;立足學生生活,精心設計,提高學生參與鍛煉與健康水平;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重、樂觀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初中體育;生活化;教學設計
初中體育教學生活化就是講體育教材內容與學生健康水平及體能狀況和生活必備活動能力簡化成的游戲類形式,這三個主題緊密聯系的教學組織措施。其目的就是使學生的體能得到發展,生活類相似經歷得到認識和總結;它不僅僅只停留在學生的體育認知領域,而是要在認知基礎上轉化到現實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實現。
一、關于教學設計的思考
就體育教學而言:在教師創設體育生活情境的催化下,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練習中;通過尊重學生本體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促使學生自我增加身體練習量;在發現體能和技能不足時,學生會格外關注、傾聽教師的技能教學。課后,由于教學中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學生容易產生生活角色的定位,促進學生提高自身技能的心理需求;從而養成了自我主動體育鍛煉的習慣,使生活應急能力得到發展。它倡導體育教學更生活形象化,更生動,更具有操作性;改變學生的固有的體育思想和運動思維。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活躍,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體育學習中,他們對于所學活動動作的標準性和生活細節自然會給予更多的關注;有助于改善體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體質狀況。
二、關于教學過程的思考
體育教材生活化的呈現形式必須具有實踐性和服務性及共同關注性(生活、體能和技能)的特點教學過程,其課堂結構層次清晰,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張弛有度,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遵循了體育項目學習要求。從課程論和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生活化課程、生長式教育課程,實現了體育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方式的生態化、學習和傳教成長的無痕化;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體能發展思想,具有現實操作意義和推廣價值。如以“引起向上的力量”教學為例:
⑴熱身活動之前,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教學目標情境;哪樣處理方式才能獲得最佳效果-皆大歡喜?運用這些方式最需要你(或者他人)具備哪些能力?經過師生相互的交流與辨析,確立本次課學習重點和必須掌握相關力量和保持巧用力量的技巧。這是體育的教學,更是生活的引導;學生明確力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活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潛移了學習時需要克服的難度和安全意識,默化了學生參與度和教與學的融合度。
⑵明確學習目標后熱身活動,把本次課的器材單杠,必備的熱身部位科學有序的融合起來。平放抓舉方式,圍繞單雙杠移抓練習;這既活動了筋骨和熱了身,又讓學生體會了自身力量存在的不足。這可激活學生勇于克服困難的勇氣,積極要求磨練自己意志的內心挑戰意識。
⑶“玩練結合、貼近生活、走進學生”生長式教育體驗。把學生合理分組,明確個人組內的角色及任務要求,組長監督和協調責任(包括小組內角色的交換調整;目的讓每人都能體驗不同角色,掌握彼此角色需要的知識、力量、技巧和能力);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評判機制(組間的經驗交流與點評建議,有助于啟發學生學會運用“鼓勵”、學會與人交流,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去習得)。分為受困者、救援者、環境布置者(布置假設受困者的周圍環境、救援者的救助條件,主要為提高練習難度)、協調評判者(根據環境布置者的要求提供相關器材,根據練習者的技能體能的表現進行指導性評價)。教學時,教師還要針對練習中存在的問題,不斷講解示范,并巡視糾正、交流點評。能夠總結活動中經驗,并改善自己的運動行為、提高心理素質、形成生活經驗;也學會預防損傷和保護自己;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并獲得豐富的生活體育知識。
⑷放松回味,總結點評過程。這個過程也很重要,讓學生在放松中回味練習中自己體能的“薄弱”,技能掌握的嫻熟程度;讓學生明白力量的重要性,如何發展自己的力量。通過體育鍛煉和生活的水乳交融的生活化教學,教學時讓學生消除了陌生,忘記疲勞;使得力量技能學習和提高體能訓練兩不誤。
三、困惑與反思
體育教材生活化怎樣做才能獲得學生的生活技能,養成健康而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否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如何改善課堂教學的質與量,如何花更少的時間去管理學生,而使學生更多的參與教學身體活動。如何使課堂變得更開放、更有趣,更注重幫助體育教師成為更有效的教師;使得教師能夠從引導者的角度去講授體育課和體育活動;促進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
體育教材生活化出發點就是以學生成長為中心,重視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參與鍛煉和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健康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使學生保持健康的體能并變得強壯,降低學生生病的風險;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重、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有規律的運動使大腦保持清晰和敏銳,緩解學習壓力;增強與他人交往的能力;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健康、文明行為的途徑;來提高道德水準,增強體育認識和體育素養。改變以往學生每天只學習或者看電視、上網等,只會降低體能的陋習。因此,利用初中體育教材生活化的契機促進學生多了解各種鍛煉的方法,可以從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練習,不斷地練習,鍛煉身體就會成為一種習慣,最終實現自己的健康目標并享受體育帶來的幸福快樂。
【參考文獻】
[1]尹志華,王國鵬.為了孩子們心中的彼岸[J].體育教學,2009.11
[2]楊春明.關于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調查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