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利
作業不僅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學習起到正向引導作用。然而,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通常是教師統一布置,學生被動接受;內容大多為抄寫積累、簡單背誦、聽寫默寫和習題訓練等,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在教學中嘗試創新家庭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使學生在鞏固知識、掌握技能的基礎上,建立自信,提高綜合能力。
書寫誦讀、夯實基礎。創新作業不是對傳統作業的全盤否定,而是在創新內容和形式的同時兼顧基礎,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我想》《大地的話》這類詩歌后,可以安排學生在誦讀基礎上,試著仿寫一節或者多節小詩歌,然后小組合作,將每個人的詩歌串聯起來,或配畫或配樂,在全班同學面前誦讀。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加強了對近義詞等的練習,在繪畫的過程中運用了美術課所學,在配樂誦讀的過程中陶冶了性情,綜合能力得到了發展。
合作交流、學習表達。傳統的作業大多是學生獨立完成,或者是在家長的輔助下完成。創新后的作業,通過小組學習、匯報的形式完成,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和表達。例如,在教學《包公審驢》《一枚金幣》等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后,教師可以布置課本劇排演的作業。學生自由組合,撰寫策劃書、準備服裝道具、安排角色分工、自制海報……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既鍛煉了表達能力,又懂得了合作交流。
側重融合、多元發展。教師鼓勵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同時,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后,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學生訪談科學老師;運用科學課上所學知識手寫小報,介紹爬山虎的生長過程及其特點;自己種植爬山虎并進行觀察。又如,學習《七律·長征》后,讓學生搜集關于長征的史料,并完成人物訪談、詩詞背誦和歌曲傳唱等任務。這些作業緊緊圍繞主題,但不限形式、內容,綜合性很強,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探究實踐、發展思維。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學了《海底世界》《太陽》《琥珀》等知識性文章后,教師可以布置探究性作業,既可以拓展課文內容,開發教材,又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綜合能力。如學習《太陽》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向太陽自主發問。學生通過上網、看書、詢問家長等多種方式獲取關于太陽的資料和信息,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此外,鼓勵學生把自己查找資料中遇到的有趣的、新奇的和難懂的詞語做知識鏈接,在報告書的一角注解關鍵詞,然后全班進行匯報、交流、展示。
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大膽質疑,深度思考,實現了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的有效連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