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 教師的教學提問具有:集中學生注意、引領學生參與,培養表達能力、提高信息交流,促進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思維,檢查教學效果、獲取教學反饋,活躍教學氣氛,增進師生交流等諸多教學功能。
關鍵詞 高中 數學教學 課堂問題設置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109-01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設置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問題設置的精彩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生也愿意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從而將學生的潛力激發出來,問題設置死板,學生在學習時,不但很難產生興趣,長此以往思維也會死板,不但會對學生的成績造成很大影響,還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必須重視課堂問題設置。
一、忽略學生思維過程
有部分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往往會大量地提問一些比較簡單的記憶性的內容,如球的表面積與體積公式、錐體柱體的體積公式等。誠然,這樣的提問是必要的,但不應為成為課堂主要的提問問題,雖然這樣的問題學生回答得比較踴躍,班級回答問題的氣氛比較熱鬧,但太多這樣的提問,其實是忽略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課堂效率的提高并無實際意義。
作為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好壞,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應該是提問能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果一個提問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那么這樣的提問不管怎么熱鬧,它都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提問。因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方面,對于問題的設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維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提問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留給學生適當的思維活動時間。同時,教師要時刻注意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使其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以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傾聽并注意及時鼓勵與提示,以給學生創造一個友好和睦的思維環境;同時,對學生的回答,不管學生回答的質量如何,教師都應該追問你這樣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來支持你的答案,如發現不足,就可問如何修正。這樣通過對學生思維過程的關注以及對問題的進一步分析、修正、歸納、總結,就會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注意邏輯是否清楚、依據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確。只要能長期堅持重視學生思維的過程,就一定會對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優良的思維品質的養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教師理答未能深化
所謂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應。這種反應,應該是對學生應答的評價、補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質等。但有部分教師在理答時,往往只是簡單地對學生做一個很簡短的評價,如“你回答得很好”。或是只簡單地關心結果的正確與不正確,如“同學們,你看他回答得對不對?”“對,請大家以后要注意這樣做”“不對,那正確的是什么?”。以上這些言語,表面上看,這個教師理答得非常好,但實際上,作為教師的理答,理應有一個更高的層次,就是不僅要指出學生的對與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的本質進行闡述,通過對問題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對這一問題得到升華與深化,使學生知道知識的遷移以及融會貫通,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三、提問對象考慮不周
有的老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往往會潛意識地喜歡提相對優秀的學生,這樣似乎可以讓課堂教學顯得更“流暢”,但有時候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讓一個比較優秀的學生去答有可能會導致他覺得沒有意思——他沒有從內心深處獲得思維得到提升的快感。另外,有一些老師可能是為了促進基礎不怎么樣的學生認真思考而讓他回答一個對他來說似乎過難的問題,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并且這種做法還可能會挫傷他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的提問顯然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所提的問題相對某個同學來說不是位于他的最近發展區。為此,對于不同難度的問題,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水平與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提不同的學生。
另外,有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多少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從教學公平的角度來看,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相對平等的回答機會,以促使所有學生均能積極思考、不斷提高。還有,教師最好也不要老是提知識水平一般的同學回答相對所有人(包括他們)都認為比較簡單的問題,因為這樣長期下來,可能會使他們形成教師已降低了對他們的要求、對他們不信任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會進一步引發他們的自我否定以及潛意識里的對數學學習的抵制,從而更加不利于他們的數學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