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小學越來越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一個是自我作用,一個是團隊作用,兩者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關鍵所在。自主探究模式作為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模式,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敢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學習中探究。本文主要探討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能力;培養;自主探究
探究——研討教學法有利于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等,這種教學方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對所提供給他們的操作材料進行探究。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一種現象、一種關系、一個真理或一種矛盾,乃至一種困惑,這些又促使學生學會善于觀察、想象、思考。因此,探究過程也是一個調動學生各種智力活動的過程。以下將主要探討自主探究在小學數學課教學中的運用[1]。作為小學的主要課程數學而言,這兩方面也是缺一不可的,特別是對于剛剛走進校園的小學生來說,數學還是陌生的,需要教師慢慢進行教導,但要真正學進去,還需要小學生們之間的協作互助。
一、實踐能力概述
該教法雖然有以上優點,但是,在使用時也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此教法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即必須有可供學生進行操作的物質化了的有結構的材料,這是與采用其它教法所不同的特殊要求;從適應的教材內容而言,它主要適用于具有廣泛聯系的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就其教學對象而言,在中、高年級采用效果較好;以教學時間而言,它和一般的教學方法相比,花費的教學時間要多些,因此,采用此教法時要從實際出發,恰當運用,以求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有多有少,取得的成績有大有小,不論感受多少還是成績大小,教師都要給以鼓勵,使他們感到自己的任何努力都是得到尊重和保護的。這樣,學生就不怕說錯,說錯了也不會受到指責或嘲笑,使全體學生都做到暢所欲言。
二、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與不足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對學生的“滿堂灌”,老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生什么,學生根本不會去仔細思考教師為什么要這樣講,課堂上也很少有相互討論的現象出現,教師靜靜地聽教師講課,面對這種現象對于教師來說也是頭痛的事,因為如果一節課下來,只有自己一個人講,似乎缺少什么,因此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小學數學教學缺陷日益顯現。主要表現在[2]:
(一)小學數學的例題會讓學生無法聯系到實際生活中
在針對“當你選的例題與小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相關嗎?”通過調查,23%的小學數學教師選擇相關,其余的則選擇基本不相關或完全不相關。因此,從這就可以看出教師在備課上并沒有從小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課堂內容的組織,這樣在講課時,一是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是讓小學生無法聯系到實際生活中,會讓小學生很驗證消化所講的知識點。
(二)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新課改一直強調的就是課堂的氣氛要有節有制,既不能太活潑,也不能太沉悶。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基本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也只是簡單地采用問答形式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沒有讓學生進行相互討論和相互協作,來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都是處于“被動狀態”。例如,小學教師在講解乘法口訣時,只是讓學生正背,倒背,就這樣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效果是比較失效的,因為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口訣中的奧秘。這種教學方法顯然是過時了的,如何真正地讓小學生真正“學習”起來是小學數學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三、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路徑
(一)明確教學任務,設計有結構的材料
實施探究——研討法的教學步驟,主要是教師依據教材結構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確定重點概念。所謂重點概念,一般是指教材發展過程中或大或小的轉折點。它必須有廣泛的聯系性質,如分數概念系統中的分數單位就是一個重點概念。根據概念,設計有結構的物質的或物質化的操作材料。讓學生明確將要學習的概念或問題,并了解結構材料和操作的要求。
(二)學生操作探究
學生以個人為單位或分成小組個人進行操作活動,材料是學生直覺感知的基礎,探究問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在學生探究時,教師要進行巡視,必要時要給以指導,協助學生解決困難,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為學生創設條件,以利于學生去觀察、解決問題和發現他們所要學習的知識。在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充分發表自己不同意見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和分析學生的研討信息,因為這是重要的反饋。學生感知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規律,相互之間有什么意見分歧,有什么疑難問題等,都要注意聽取[3]。
(三)師生、生生互動自主學習,激發興趣
當學生把要發現的知識挖掘出來的時候,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研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他們在操作探究中所感知和發現的東西,目的在于得出結論。研討過程中,通過學生之間的分析和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個學生獲得的形象更加豐富、清晰和完整,并促進了思維和語言的相互作用,最后形成正確的概念或結論[4]。例如,講到某個知識點時,根據這個知識點進行情境創設,比如在進行小數和整數的乘法教學時,可以設置一個菜場的情境,例如讓張同學扮演賣菜的老農,李同學扮演買菜的,進行討價還價的情境創設,青菜1.5元1斤,李同學說:“我買2斤,一共多少錢?”,“不,太貴了,1.2元1斤,我要3斤。”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互動自主學習,不僅課堂不沉悶,學生學起來也興趣高些。
(四)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這一教學步驟,可以通過口頭或書面作業進行半獨立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鞏固所獲得的知識,并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5]。最簡直的方法,還是通過做習題來實現。例如:3998+6002=?這道題最直接的解法是 3998 和 6002 相加,不過計算起來有些麻煩。如果把 6002 拆分成 6000 和 2 來計算,那就會方便很多。這還沒完。如果這是一道選擇題,那么所要求的計算時間,必然是越短越好。3998+2+6000 雖然是簡便的計算方法,但得出答案的速度卻不是最快的。按照加減法計算的邏輯規則,當我們看到這道題時,只根據兩數的個位的 8 和 2,就完全可以確定答案必是個位數為零。所以,在答案中我們只尋找個位為零的就可。如果出現多個答案個位為零,那么我們就用這方法再推出十位和百位的數。這方法雖然有取巧之嫌,但它完全是建立在對加法有細致的邏輯運算的思維基礎上的,有助于深化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的發展。
結論
總之,自主探究模式是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得最多的學習方式。它是一種以自主探究學習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各因素之間的互動,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組織形式。
參考文獻:
[1]李其進. 小學“做數學”教學主張及實踐建構[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05):40-42.
[2]張曉薇,許紅梅.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山西農經,2017,(08):91-92.
[3]馬利利. 淺析小學數學教學探究式模式設計[J]. 中國校外教育,2017,(10):56-57.
[4]劉紅梅.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7):79-81.
[5]張喜海. 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華夏教師,2017,(03):56-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