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芹
摘要:造成兒童不良習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對兒童今后的生活與學習發展還說又是及其重要的。那么針對現階段兒童存在的不良習慣,教師應該從哪些幫助進行引導和糾正,才能夠使兒童告別不良習慣帶來的后果呢?結合學生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為基礎,進行相應的矯正策略探討。
關鍵詞:小學教育 學生習慣 習慣矯正 習慣培養
一、學生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分析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順利地找到矯正學生不良習慣的有效策略和辦法,因此在對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糾正之前,教師應該對學生不良習慣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探索。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筆者認為,很多小學生之所以形成不良的習慣與以下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小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所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由于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其所學的學習內容都是在父母的引導下實現的,因此父母的不良習慣就會對學生的不良習慣產生影響;二是小學生的校園環境,很多小學生原本并無不良習慣,但由于與具有不良習慣的其他兒童進行接觸,就可以逐漸形成不良習慣;三是教師的忽視引導。很多時候,小學生并不知道自己的習慣是不正確的習慣,但當小學生存在錯誤行為時,教師并沒有及時對其進行引導與指正,就使其錯誤行為成為了錯誤習慣,從而形成了不良的習慣;四是小學生自身惰性的影響,惰性是人的本性,當過于勞累時或意志力不堅定時,惰性就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對于控制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二、學生習慣糾正與引導的策略探討
1.家校共育,糾正學生,引導家長
由于很多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因此家長在這個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對于很多年輕家長來說,他們對子女行為習慣的重視不足,或是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會對子女產生影響。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應該多多與家長進行交流與溝通,在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同時,也引導家長對自己的習慣進行自省和調整。而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時,除了采取傳統的家訪式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的形式與家長進行及時溝通,而對于溝通的內容,教師除了要通過言語將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信息傳統給學生家長,還應該引導家長認識到其子女目前存在的不良習慣,并鼓勵家長協助教師共同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在教師與家長的及時溝通中,教師還可以從家長的言語行為中去感受家長行為對學生習慣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向家長提出解決措施,共同促進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2.營造氣氛,傳統好習慣正能量
很多小學生的不良習慣是在校園生活中與其他學生的交流與互動中逐漸習得的。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不良行為糾正的過程中,還應該在班級中校園中以板報、標語的形式來傳播良好行為習慣的正能量,營造出養成良好習慣的教學氣氛。初次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小學生進行“良好習慣養成與不良行為糾正”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在課堂中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感受出來,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努力提升其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意識。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可以通過視頻觀看的形式引導小學生對良好習慣與不良習慣進行對比,如教師展示保護環境相關的行為習慣,將隨地亂扔垃圾的行為與將垃圾撿起扔進垃圾桶的行為進行對比;將自己設定鬧鐘起床和媽媽叫他也不起床的視頻進行對比;將認真完成作業和來到學校偷偷抄別人作業的行為進行對比,等等。
3.防微杜漸,用耐心與細心關注學生
處于低年級階段的小學生其判斷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因此很多時候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習慣并沒有正確的認識,卻很容易模仿別人。如果當小學生出現模仿別人不良行為習慣時,教師沒有發覺,就很有可能使小學生的這一不良行為真正轉為不良習慣。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用自己的耐心和細心對學生認真觀察,當學生在行為舉止方面存在問題,當學生開始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時,及時對其進行糾正。而教師糾正的技巧也應該是具有藝術性的,為了防止太過直接而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教師一定要避免在其他同學面前對他進行批評。
三、鼓勵為主,以愛心培養良好習慣
在對小學生進行不良行為糾正和良好行為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堅持以鼓勵教育為主,盡量避免批評。很多時候教師的批評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這種心理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不會對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的養成產生任何效果。因此當教師發現學生在個人習慣上有進步跡象時,教師就應該以此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鼓勵,只有在這樣的鼓勵下學生對不良習慣的糾正還會存在積極性。
四、總結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與不良習慣的糾正都是需要家長而教師共同來努力的,相信,如果廣大教師能夠用自己的愛心、耐心與細心對學生認真引導,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就不再是難題。
參考文獻:
[1]張秀.淺論學生不良習慣表現及矯正策略[J].德育研究,201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