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業
摘要:在浩浩蕩蕩的歷史中,無論是朝代更替或是物是人非,教育的意義卻始終尤為凸顯。或許人生本身的價值在于傳承,無論是知識還是經驗,都是在數千年的積累下一步一步更為精進且磅礴。現代生活中,教育的意義更為深厚。
關鍵詞:創造性教育 美術 實踐
新世紀以來,在發展教育業中,無論國家教育部門的積極引導還是多方組織個人的創造性意見改革,都是使得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在不斷進步,但無論教育在如何的變革或更新,其實都圍繞著“創新”的主題越來越圓滿,但漫漫長途,問題卻層出不窮,作為教育者,如何使用創新性教育是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一、創造性教育的目的和背景
(一)創造性教育的背景
之前關于這個問題與幾個朋友圍坐討論過,關于學生所學何所用?之前很流行的一句話是“學習高數雖然不能在買菜時用到,但可以決定讓你在哪里買菜。”中國也有古話叫“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所以,大多時候我們都局限在學什么,而不是適合什么,用什么,怎么用這三個問題,如果不能真的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超越,致使有很多學生終身都無法學以致用。
既然說了現下的教育模式,再來說普遍的教育方式。其實,不外乎是“強塞硬拉”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很多學生的書包里裝滿語文數學等輔助學習的書本,卻沒有一本可以發展孩子廣泛興趣的教材。在大多時候,教師作為教育的管理和輸出者,更傾向讓學生的知識滿足應試教育的要求,而大大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教育。作為家長,把孩子應試教育課程的成績作為考核孩子的最大標準,而抑制孩子在廣泛興趣的培養。
(二)創造性教育的目的
藝術是成就完美人性的首要引領手冊。青少年學習美術,可以直接近距離的感受美術作品帶來的情操和價值意義。俗話說:藝術是表達感情的工具。學習和掌握藝術創作,可以大大激發青少年的創作激情,表達內心的情感。在青少年成長中更多的通過其他形式來表達和展現自己,在學習和掌握中不斷具有創造的興趣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作為藝術的教育中,不僅僅是表面的藝法技巧的教導,而是開發學生在學習中擁有自己的思維形式和思維能力。雖然我國開展美術教育已經是數十年的光景,但在實際的發展中,還停留在一站式“囫圇吞棗”的狀態,大大滿足不了在現代發展中的要求。
眾所周知,在過去單一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主要課程大多居于常規升學基礎課程,在后續的發展中,部分學校為滿足培養多方面全優學子,在基礎的課程中加入了類似奧數等較為專業性、益于學生開發基礎課程的輔助檢測課程,使得眾多學生在考試升學的教育體系更具“知識淵博”,但現實意義中,其實面臨更大的問題在于:我們給學生教導的課程最后用在了哪里?
二、小學生應有的能力實踐探討
中國一直處于一個“制造”大國,而非轉型成功的“創造”大國,我們擁有龐大的制造體系和眾多的制造人才,但創新建設中,卻尤為吃力。大部分的高校生都經歷過應試教育的摧殘,所以在之后的工作及所屬領域中,只懂得用現有的知識結構來完成目前的需求,而不能通過創造來體現不同的結構。例如,庖丁解牛,大多數的工人只了解“牛身體而不是整體”,所以只能永遠停留在工人階段而非工匠。作為現下發展要求,只要技藝而沒有思想便談不上創造,永遠跟著大路走,便無法發現還有捷徑。
觀念的培養將是長久持恒的問題,就美術來說,便具有局限性和發散性的特點。在美術的學習中,可以極為快速地發展小學生在現在階段的思想結構,通過發散性思維來為他們開啟一扇具有創造和體驗的大門,在不斷地思考和完善中逐步讓思想成熟于一般應試教育下的學生。在對美術的探究中,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小學生在發散性思維中還具有限制,始終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在一項或多項事物中具有自己的觀點。許多家長會認為,在美術中,好的作品的技藝是極為高超,那么在極好的技藝下,也就能成就優秀的作品,然而他們卻忽略了藝術家在創造中每一根線條,每一筆顏色突入的情感,小學生在線條和光影中感受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一)開放性的講解
在應試教育下的約束下,普遍的現象是大多的應試課程都是“強塞硬拉”,在眾多教育者和家長眼中的美術課程對小學生的發展是否有成效,也是一個首要問題。但我覺得在大環境的趨勢下,應改變觀念,加強其他學術上的教導,使小學生具有更為廣泛的發展途徑,使教育更為完善。
作為教育者而言,現在我們不僅需要能為學生講解每幅美術作品的知識輪廓的教導,更需要為學生講解在藝術創作上的故事和情感,不只有線條還有色彩,讓學生在學習當中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在光線的轉換中,感受色彩的變化,感受其中的多姿多彩,從而達到好的教育成效,在不斷的教育中改進之前的不足,開發性的大膽嘗試不同的方式方法,給小學生一個多姿多彩的課堂,而不是照貓畫虎,按著課本直接教導,這樣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對美術喪失興趣,并且失去了開發創造力的條件。
(二)為學生提出好的問題
在教育的問題上,不單是教育者在講臺上精心講授,講臺下的學生認真聽講,作為開發思維的課程,更應該是教育者與學生的互動,而互動的最好方式就是問題。
好的問題會把學生帶入思考的海洋,從而得到自己的見解和感悟。問題的恰到好處,剛好能激發對學習美術的興趣,也能在問題中映射出創造的欲望,讓學生在不斷的問題互動中主動去思考和創新,多發實踐來驗證自己的所視所想,加大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動腦動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孩子們養成了思考、以尋求方法的好習慣。
(三)促使學生在討論中完善自我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好的想法只有在眾多的檢驗中不斷改進才能是真理。那么作為一幅美術作品,的確也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所以,在學習中,應當讓學生不只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要擁有多方的討論和驗證的決心。小學生畢竟年紀太小,把自己的想法敢于表達出來確實很困難,甚至一些內向的孩子更是怯怯不言,所以在教育中一定要培養學生敢于去說敢于去驗證、去合作、去融合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得在美術教育中不僅培養創新意識,事半功倍地讓孩子從小擁有與人分享合作論證的能力。
三、結語
事實上,在教育中,眾多的方法探究或是實踐應用都是為了把好教育這一大關,只有好的教育才能為國家培養眾多優秀人才,才能使國家發展在世界上永保昌盛。雖然我們只在探究美術教育的創造性教育,但其中也在影射應試教育限制學生的發展,在之后的教育,希望眾多教育者能不斷去開發學生在全面或某一方面的特長,在教育完成任務的基礎上更為精進和用心。
參考文獻:
[1]李姝穎.寓情于景——情感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應用中的實踐和探索[J].才智,2013,(25):40.
[2]陳昌婷.淺談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才智,2009,(02):69.
[3]劉金山.美術創造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