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紅
摘 要 一檔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何以能成為業內新標桿?筆者以為創新精神和匠心精神的完美結合打造了這檔精品節目。作者從節目模式、節目內容、節目環節、主持人嘉賓表現及線上線下結合幾方面進行了分析闡述。這樣的電視文化節目值得學習、借鑒、推廣。
關鍵詞 創新精神;匠心精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6-0100-02
2017年上半年,如果說評選一檔最有熱度、最具話題、最富口碑的電視欄目無疑便是《朗讀者》了,可以說《朗讀者》吹響了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集結號,媒體評價其為電視節目中一股“清流”。《朗讀者》從播出第一期開始,便一直高溫不停,3個月,12期節目,92天的時間,《朗讀者》第一季與我們共同分享了60余名嘉賓,60余個故事,60余段朗讀,《朗讀者》成為一個新的標桿。文化類節目歷來讓人有曲高和寡的感覺,《朗讀者》是怎樣獨辟蹊徑、脫穎而出,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贊譽的呢?筆者以為欄目組的創新精神與匠心精神打造了這檔精品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從宏觀策劃到細節呈現,無不體現著創新與匠心的完美結合。
1 全新的節目模式
要做好節目,需要花時間反復去策劃研發出最恰當的節目模式。《朗讀者》不依靠國外的模式,用自主研究的模式創造了“訪談+朗讀+輕解析”這個模式,帶給我們一種新的體驗,并獲得成功。表現形式:節目在傳承中創新,在保留朗讀的傳播功能的同時,又讓這種形式形成最大化的參與感:將朗讀與訪談相結合,先講述人生故事,講到情感的高潮點之后,用朗讀建立一個情緒表達的渠道,營造一種環境讓人與內心對話,與外界溝通。訪談的本質是提煉、追憶和升華,《朗讀者》的訪談挖掘出了每個嘉賓在文字背后難忘的人生經歷,其中所蘊含的普世情感,真實地打動了觀眾,當情感達到一定飽和度的時候,誦讀內容順勢而出,以傳遞情感,表達愛。比如當麥家講述完兩代父子之間充滿掙扎的故事后,再讀家信;當許淵沖老先生說人這一生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多少日子之后,再讀林徽因;當外交官安文彬講述二十年前中英香港主權交接儀式上的兩秒之爭后,再讀《可愛的中國》,文字的感染力自然產生了疊加的效果,經典文化的傳播實現了最大化。《朗讀者》不講究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講究參與者的真情實感,節目之所以能撼動我們,就在于情感的真實,每一個主題背后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他們的人生故事和深情朗讀,坎坷的人生經歷和通達的人生態度,卓越的專業成就和謙和的處世哲學,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共鳴。觀眾和朗讀者的情感,通過思想和文字凝結在一起,朗讀后,主持人和嘉賓又會對文本進行一個輕解析,使這一段落更加完整。
整個節目不喧鬧,有內涵,直擊心靈的故事和包含感情的朗讀——“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種新模式成為引領趨勢的有益創新。
2 無處不在的感人情懷
節目最重要的原則是“以人為本”,把為觀眾帶來最好的觀影感受放在第一位。《朗讀者》的可貴之處在就于找到了各個年齡段認知的統一切入點——情懷,節目不僅傳播最經典的文學內容,還通過文藝作品抒發當事人的情懷,把一個有品位的東西傳達給受眾,引導受眾提高審美。朗讀只是一種手段,故事分享和情感傳遞才是內核所在。《朗讀者》飽含情感的“溫度”,讓我們被一個個真實的中國故事打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借助綜藝的形式,直抵人心,受到各年齡段人的喜愛。
《朗讀者》傳遞的正面的積極的價值觀,起到了社會黏合劑的作用,潤物細無聲間彌合了社會矛盾,讓人心平氣和的感受文學之美、情感之美和生命之美,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便是情感之美。《朗讀者》就是一個情感教育場,當一個嘉賓把自己的生命打開,朗讀一個作家作品的時候,他同時也打開了魯迅的生命,巴金的生命。從老舍、巴金、冰心到路遙、史鐵生、季羨林,從莎士比亞、海明威、小仲馬到梭羅、高爾基、裴多菲等等,這些看似遠離生活的文字并沒有使觀眾產生任何違和感,相反,文字當中所蘊藏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眾的精神世界遙想呼應,我們也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這些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這種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情懷,給人以啟發和力量,也帶給我們震撼,并傳承新的希望。同時讓人不由稱贊:這才是央視,這才是中央媒體該有的水平和姿態。
3 精心設計的每個環節
1)驚艷的舞臺風格。整個舞臺的設計,是邀請英國人的團隊完成的,燈光、攝像請了國內外做頂尖的團隊,精心的設計,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匠心、良苦用心和艱巨的制作難度,將節目的視覺性和文化性深度融合,大方、典雅、莊重,與文學的高貴相匹配。每個細微的設計背后,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優美與優雅,也體現了電視媒體人對精雕細刻的工匠精神的執著與堅守,讓中華傳統的工匠精神得以更好地發揚與傳承。
現場主旋律、節目開場和片尾音樂也都經過精心設計,余音繞梁,讓觀眾沉浸其中,將氣氛烘托得恰到好處。
2)清新不落俗套的主題詞。《朗讀者》每期節目都有主題詞,主題詞是每期節目的內核和靈魂。每一期主題詞都非常經典,充滿正能量。從“遇見”開始,以“青春”告別。遇見、陪伴、選擇、禮物、勇氣……12期節目,12個各具特色的主題詞,寓意及情感都涵蓋,吸引了各種各樣的朗讀者。主題詞本身就是對人生的一種濃縮,它對嘉賓的談話起到一個引導,同時也讓文本的選擇更具針對性。《朗讀者》將文字、人、情感三者相輔相成,通過主題詞將嘉賓的人生故事、文字情感連接,朗讀者背后的故事所體現出的人生態度,也給觀眾更為正向的價值引領。他們的人生故事和深情朗讀,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共鳴。以主題詞為核心的導語也成為“亮點”,每一期開場語都唯美感人,直達人心,堪稱范本。
3)多變的嘉賓出場方式。根據每位朗讀者的特點,主創人員設計了不同的出場方式,有的直接在會客廳以訪談形式出場,如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有的在旋轉樓梯上或在舞臺一側朗誦著情詩緩緩走來,如鮮花夫婦;而96歲的許淵沖老先生則是自己從觀眾席中拄著拐棍走上臺,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避免了形式雷同造成的觀眾審美疲勞,每次都有新的期待。endprint
4)開放語境的誦讀和私人語境的內心剖白完美結合。節目中的采訪環節設計了一個更加封閉的空間,這樣一對一的私密環境,訪談者能夠放下心防,流露出真實的情感,收獲更好的節目效果。而朗讀環節則是在舞臺中央,讓大家在頗具儀式感的朗讀中,感受到寧靜的、莊重的、深厚的、雋永的情感所帶來的美好體驗,在久違的心靈共振中,重新認識自我,認知世界。
4 主持人與嘉賓的完美組合
1)主持人的內功核心。主持人董卿有著極強的文化素養、深厚的知識底蘊和多年的主持經驗,強大的串詞、控場、總結收尾等職業素養,在這檔節目中完美呈現。采訪是技術活兒也是藝術活兒,尤其是在講述最真摯的故事,表達心底的情感。董卿的訪談藝術十分高超,大部分問題都集中在人生節點的抉擇時刻。深厚的知識儲備,使董卿面對不同嘉賓能夠自信淡然,能夠及時挖掘每個嘉賓的亮點,同時對現場觀眾情緒的把握、調度得心應手。
2)豐富多元的朗讀嘉賓。嘉賓定位上采用星素結合:名人的傳奇搭配素人的精彩。嘉賓集納了明星、企業家、演員、平民、學者等社會中的各個行業或各個階層,不平凡的人說平凡的事,平凡的人講不平凡的心,讓觀眾既能感受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感受到小人物的真情。有人格魅力的朗讀者,加上感染人的文字,感染人的故事,把朗讀和訴說疊加在了一起,給了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故事,朗讀者獨特的人生,飽滿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質樸的品格,頑強的精神,高遠的志向,這些有著人格魅力的嘉賓,在《朗讀者》的舞臺上折射出奪目的光彩。
5 線上線下的同步運作
為了讓觀眾重拾朗讀和文字的魅力,逐漸帶動觀眾欣賞文學風潮,《朗讀者》趁熱打鐵,在各地設計了朗讀亭,不僅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同時也提升了書店業務,展示了一檔現象級節目打通線上線下,連接熒屏內外對社會全方位的影響,從精神層面的認知到經濟方面的促進,都起到了正向推動力。《朗讀者》引導大眾遠離那些重形式輕內容,重表現輕本質,重潮流輕歷史,重伎倆輕格局的泛娛樂節目,將文化綜藝的熱度推向了一個高點。
6 結束語
《朗讀者》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陳出新,精心打磨,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成為一檔融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市場價值于一體的匠心精品。《朗讀者》這股“清流”,不僅是耳目一新的風貌,更在于潺潺入心的滋養,這樣的現象級清流,值得源源不斷,奔騰不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