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必芝

摘 要 移動互聯時代,“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成為信息傳播的新態勢。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當代大學生具有鮮明的“族群”特點,他們充滿自信,敢于自黑、自嘲,渴望平等交流,社交呈現多樣化、碎片化特征等,這些最終將可能重構高校文化建設。
關鍵詞 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大學生;高校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4-0091-02
傳播形態持續演變,信息載體、傳播渠道更新迭代越來越快,互聯網重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步伐進程加速。移動應用、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入口,聚合類平臺、自媒體公號不斷涌現,網絡直播、問答社區等成為輿論生成傳播重要源頭。移動應用、社交媒體、問答社區、直播等是當代大學生重要的信息來源之一[1]。移動互聯時代,媒介不斷以全新的形式影響和改變著當下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形成新的大學生群體特質,大眾原有對高校大學生的認知需要不斷進行刷新和重塑。
1 人際關系傳播成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
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占比達95.1%。20歲~29歲年齡階段的網民人數占30.3%,大學本科及以上文化占比22.7%,高校大學生成為最大的網民用戶群體[2]。
中國移動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移動公司無線上網收入較2015年上升43.5%,占通信服務收入比的46.2%,年度首次超過語音和短彩信收入之和,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3]。移動上網成為最主要的傳播渠道,這標志著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成為信息傳播新態勢。
2016年騰訊公司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達到8.89億,同比增27.6%。微信和WeChat的用戶首次超過了移動電話用戶,成為最主要的傳播平臺[4]。人際關系傳播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
2 當代高校大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價值觀
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1996年出生的中國國家女子游泳隊運動員傅園慧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的表現,具有代表性地詮釋了當今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價值觀:率真、自信、幽默、享受生活、無憂無慮,是手機控等,她(他)們的行為、思維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3 移動上網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
廣州大學城和廣東省職教基地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手機、移動互聯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必需品。數據顯示大學生智能手機普及率幾乎達到100%,日均上網時間超12小時,上網高峰期為
11:00—14:00、16:00—24:00,其中20:00—23:00點最為活躍,凌晨1點之后才開始大幅度走低。當今大學生最主要、最常用的媒體工具是手機,其次是電腦,手機的使用頻率達到91.7%,是電腦的4倍左右。而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的使用頻率不到5%。
3.1 當代大學生注重個人意見表達和分享,更為自信
調查發現,100%的大學生認為互聯網對自己有影響,74%的大學生認為新媒體、互聯網影響很大,只有1%的大學生認為互聯網對自己影響很小。“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移動互聯網讓當前大學生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熱點事件和追蹤相關資訊,進行轉發、分享、點評,活躍于社交平臺。B站(彈幕)是繼微信公眾號、微博之后又一具有極強傳播影響力的新媒體,是當下流行的具有極強互動交流感的潮流文化娛樂社區,其活躍用戶超過1.5億,用戶平均年齡為17歲,75%的用戶年齡在24歲以下[5],即1993年后出生的高校大學生是B站絕對主流用戶。B站最吸引用戶體驗的是“彈幕”,即懸浮在視頻上方的實時評論,它超越時空限制,構建出虛擬的共時的部落式的觀看氛圍,注重互動分享和進行二次創造,是目前眾多網絡熱詞的發源地之一。
《2015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年輕用戶、高校大學生更關注“意見的表達和交流”,特別是19歲及以下的用戶,他們更希望去選擇個性化的媒體內容。他們努力擺脫被動地消費權威性內容的地位,他們重視參與和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希望進行平等交流。調查發現,“校園網紅”“校園直播網紅”比例呈增長趨勢。一方面是傳播技術的便捷性,使越來越多的“95后”大學生能夠展示自我,敢于主動表現自己,展示其社交、溝通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把視頻直播當成自己的創業。可以說,移動互聯很大程度上增強當前高校大學生的自信心。
3.2 當代大學生具有“部落”“族群”特征
從大眾點評、滴滴打車、移動支付到2017年新興的共享單車為代表的消費模式共享化,“互聯網+”消費方式的升級影響、改變大學生思維和行為。在對大學生自我認知的調查訪問中,排在前幾位的選項分別為“網絡一代”“手機控”,勇敢、敢于嘗試和比較自戀,不喜歡參加“憶苦思甜”類活動等。
互聯網讓在網絡終端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沒有邊界,讓世界真正成為“地球村”。雖然各自成長背景、生活環境、教育經歷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網絡上,高校大學生能找到與自己價值觀、個性、愛好等相近的群體,這些群體被稱為“部落”或“族群”,具有“95后”鮮明的“派別”特征:比如喜歡高科技、注重實操的技術派,注重事實、事理的求真派,喜歡漂亮的、夢幻的夢想派等。當前大學生較之1990年前出生的大學生更愿意加入“族群”里,在同好之中討論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
3.3 當代大學生學習、交流等呈多元化、碎片化特征
新媒體的發展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兩方面的影響。更為開放和便捷的移動互聯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日益廣泛的素材,與此同時,逐漸削弱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引導功能。廣東省大學生的價值觀受新媒體的影響較大,尤其在二次元和新媒體的運用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廣東省高校由于地緣特性,靠近香港澳門,思維較為開放;二是大學生本身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三是廣州一直是全國媒體發達地區等。而當下微博、微信呈現出來的“新”“短”微”“快”傳播特點,不僅影響了當下高校大學生的學習、交流和閱讀習慣等,也使他們的社交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碎片化的特征。endprint
4 大學生新的群體特征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
4.1 師生關系趨向平等
網絡信息傳播方式、特點與高校傳統的授課方式、話語體系有著明顯的區別,對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和師生關系產生一定的沖突。在廣東省職教基地進行教師課堂教學效果調查時,75%左右的大學生希望在課堂上播放更多的視頻材料替代教學講授部分。絕大部分高校學生要求突破傳統的、雙向和多向的師生交流,變為平等的教學、管理與交流。接近50%的調查者認為在移動互聯的影響下,師生關系趨向于平等化,這會進一步減少師生之間的距離感,12%左右的人認為會降低了老師權威感。
調查中也發現,高校師生要求加強校園網絡硬件設施建設的比例占比只有1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現在高校的網絡建設或是國家網絡基站建設比較滿足大學生日常的上網需求,另一方面是現在高校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比較傳統單調,與當前大學生喜愛的視頻化、娛樂化的媒體觀看習慣嚴重不符,兩者相比較,后者需求更為迫切,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豐富教學方式、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4.2 高校話語體系要求“平等化”“個性化”
在廣東省職教基地調查中,高校媒體被學生們熟知的、接觸最多的前三位為校園網、學院微信公眾號和校園廣播。高校新媒體側重學院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對現在高校學生喜愛的B站、直播類媒體涉及較少。在高校大學生喜歡的校園媒體樣態中,除了要求內容豐富多彩外,希望內容表達幽默有趣、有創意,更多的互動交流,消息傳遞及時有效等,高校現有媒體表現出來的強制性、單向性的傳播,嚴肅的、正統的、存在一定等級制度的對話方式和話語語系,越來越不受大學生喜愛和認同。這要求高校媒體管理層、運營者改變思維,從思想意識到制度建設,從資金投入到日常運營保障新媒體建設,結合大學生新的群體特質,從實際需求出發,建設與社會發展同步的校園媒體,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使其入眼入耳入心,成為校園文化新陣地,這也是高校自我發展的要求。
5 結束語
媒體樣態、傳播特征不斷進行更新、換代,大學生群體特質也將隨之不斷變化、發展。媒介、大學生群體將與時代一起,不斷出現新特點、呈現新內容,這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和研究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劉奇葆強調堅定不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N].人民日報,2017-01-06(4).
[2]喻思孌,張洋.《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我國網民達7.3億[N].人民日報,2017-01-23(10).
[3]華信.中國移動2016年業績亮眼:通信服務收入創5年新高[EB/OL]. [2017-03-23].http://news.xinhuanet.com/info/ttgg/2017-03/23/c_136151412.htm.
[4]伍康.騰訊發布2016年財報 凈利414.47億同比增長42%[EB/OL]. [2017-03-22].http://www.yicai.com/news/5251724.html.
[5]bilibili.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5TNgPpEUepbvP9Zl2_05Nz4Em9aUMERyrEfZQIIIGyOt8IRy5oazf7ymxrs35ABB2wL3DFkynPIe28CBL0P3wYM3F6xhReTspHXInw39QvXkX5jos8y17zpblMwV9449ZeFnSXp5JN9ImYtxzfuj_.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