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氣候變暖、地震、海嘯等自然或者人為生態環境問題頻繁出現時,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也在發展本地區經濟中,遇到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顯得尤為急迫性和現實性,對此,筆者從經濟發展利益與生態環境利益互動關系出發,結合我國少數民族的生態環境權的現狀,對我國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進行系統的研究。
關鍵詞: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權;對策研究
一、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
“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是少數民族發展權的內容之一,是指少數民族群體享有的適宜、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環境的權利和維護本地區生態環境平衡的義務,以及擁有對本地環境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其中環境的規劃、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權利是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的核心。這種權利并不是指少數民族所獨有,而更應該是全人類所共享的,而在共享的同時應該對少數民族進行特別保護的,以保證這些權利得到真正的行使。”[1]
二、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權之間的沖突。
少數民族地區大都處于邊疆或者偏遠山區,自然資源是其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及經濟來源 ,尤其是少數民族以第一產業為主的格局。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加上我國正處于蓬勃的社會發展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地區經濟社會時,沒有很好的平衡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秩序,造成了在開發利用少數民族地區自然和人文環境資源的過程中,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導致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嚴重。
(二)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未法定化。
我國現行的憲法、環境保護法只是規定國家保護生態環境,并未具體規定我國關于生態環境權的細化內容,既沒有任何實體權利性質的內容,也不含公眾直接參與環境行政的程序性權利。我國法律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權沒有得到一個具體法定的確定,少數民族群眾也沒有一個合理合法依據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以及自身受到損害的救濟手段。
(三)公眾缺乏參與行使生態環境權的意識及具體制度。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水平相對于比較落后,少數民族群眾缺乏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以及缺乏主動參與行使生態環境權的積極性。少數民族地區也沒有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制度。
(四)中央與少數民族地方開發、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資源的沖突。
開發利用與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作為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的核心內容。但在我國現實,中央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干涉比較多,少數民族在生態環境權沒有真正的實現當家作主。
三、保護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的對策研究
(一)樹立保護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
理念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指引作用,黨和國家也在大力提倡可持續、綠色等發展新理念,少數民族地區更應該樹立綠色、循環發展理念,樹立可持續生態安全觀。
(二)少數民族環境權的立法保障。
1.明確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生態環境權在尚未被法律化之前,只是一項理論上保護的權利,只有被具體法律化后,才能轉變為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實然性”法律權利。首先,應該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生態環境權。其次,根據憲法的規定生態環境權,通過法律具體細化生態環境權,特別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權做出具體的規定。最后,少數民族地區在自治條例和變通條例中根據地區情況,做出具有獨特性、地域性的特色生態環境權方面的立法完善。
2.加強少數民族地方的自治立法。我國憲法和法律賦予少數民族地區的變通、補充自治立法權,應大力加快對本地區生態環境的特色立法,整合民風民俗、鄉規民約,大力發掘并整合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習慣法”,對其去取糟粕,取其精華,完善少數民族地區關于保護生態環境權的法律形式和內容,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健全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的主要制度。
1.完善公眾參與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提供各種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途徑、方式。其次,加強宣傳環境保護普法宣傳和教育,提高群眾參與生態環境權的意識和能力。
2.因地制宜的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由于我國是人口多,幅員遼闊,少數民族地區處于偏遠山區或者邊疆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遺產。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資源,更應該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文文化遺產,將自然環境資源與獨特的人文資源結合起來,綜合各種資源和全面考慮建立自然、人文資源的共享式發展保護區和制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上,應該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群體的主體的重要性,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群眾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作用,發揮主體作用,加大人與環境的互嵌式協調發展,地區共享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諧共處發展。
(四)少數民族生態環境權動態運行中的保障機制。
1.加強少數民族生態環境執法建設。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依法行政力度不夠,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較為嚴重。首先,從整合視野下出發,統一協調生態環境行政部門之間的權力與職責,實行權力清單制度,明確責任范圍,實施聯合執法、效率執法,切實保護好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其次,為了更好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能力和素質,完善執法硬件、軟件設施。最后,應加強生態保護執法的監管。
2.完善少數民族生態環境司法保障。首先,加強法制宣傳,提高民族地區群眾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權、行權等法律意識。其次,建立民族地區法律援助制度,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方便、免費的法律服務。最后,完善少數民族地區司法制度、司法隊伍、司法軟件硬件設施建設,為保護生態環境權提供可行的現實司法保障。
(五)建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互動共享發展機制。
必須堅持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建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互動共享機制,以經濟發展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反哺經濟發展,努力實現兩者互動共享式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嫻.我國少數民族環境權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2011.
[2]金瑞林. 環境法學(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趙翔.規范與現實:貴州少數民族環境權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13.
[4]朱麗紅.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發展權保護研究.J.2014.
作者簡介:黃財澎(1992-),性別:男,民族:土家族,籍貫:湖南省永順縣,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中國憲政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