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恩文 王夢蕾
摘 要 通識教育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對大學生“才”的培養與“人”的培養相結合,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現實的教學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實施方面存在對通識理念認識不清、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管理考核不嚴格等現狀。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實施方面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可從通識教育理念、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計等方面改善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踐行方面的不足。
關鍵詞 通識教育 專業教育 應用型 人才
作者簡介:苗恩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王夢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82
一、通識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關系
教育依附于社會發展,按照社會需求來限定人的發展,確定教育目標、課程,并以滿足社會需求作為價值尺度來評價教育似乎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定律。因此,不斷強調專業化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辦學定位已成為高校發展的趨勢,應用型本科院校也應運而生。從戰略定位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屬于省屬或地方型院校,以地方經濟發展為向導,為緩解就業壓力,迎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偏向專業化和職業化教育,以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強,專業知識、文化知識結構體系完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綜合性人才為目標。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基本功能就是透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等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高深、復雜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認識,從而能夠有效利用這一工具,形成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力量。 通識教育積極彌補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弊端,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也是其基礎性課程。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的發展需求的客觀要求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產物,個人只有迎合了社會發展需求才能彰顯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個人在追求價值的過程中需積極向社會需求靠攏,在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彰顯自我價值。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層次、多樣性、漸變性的特點,而社會對個人需求亙古不變的一點是,要求每個人具備基本的社會道德修養,知識文化修養,社會中的每個個體能實現基本的和諧共存。因此,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成為一名滿足社會需求高級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具備良好的公民道德修養、思想道德素養,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個人在社會中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更重要的是作為與他物相聯系的個體存在,個體應懂得在社會中如何保持這種聯系,具備基本的認識自我、語言表達、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加強通識教育是人的發展需求的客觀要求,是大學生立足于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要求。
(二)社會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當今世界是個聯系日益密切的世界,隨著信息網絡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各個國家、行業、部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在現實的困難面前,許多問題變得復雜難懂,這就對工作者看待問題的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了高標準,此外,還要求工作者擁有融會貫通不同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再強調單一的專業對口就業,對求職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認知能力、分析處理問題等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再者,在當代這種開放的社會環境中,社會又表現出對忠誠、正直、團結、誠信這些品質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需加強對學生的通識教育,注重對他們的能力及品質輔導,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教育奠定基礎,滿足自身和社會的發展需求。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實施方面存在的問題
1.對通識教育認識不清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為目標,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對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定位不清。專業教育側重對學生就業能力與素養的培養,而通識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求真精神、批判意識、創新精神及獨特的人格氣質。通識教育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提供動力源,讓大學生能夠適應社會需求,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全人教育。專業教育則強調培養具有專業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理性思維及團隊協作精神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專業教育也可體現通識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目的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可以達到某種程度上的高度融合。然而,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劃分越來越細,口徑越來越窄,片面的知識結構造成人才素質的分裂,嚴重限制了大學生各素質的綜合發展。
2.通識課程設置不合理
課程學習是大學生提升自我素質與能力的主要途徑。高校實現教育目標也主要是通過開展教育課程來實現的。通識教育課程包括“高校兩課”、外語課及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等,也包含傳統文化類、哲學與思想道德修養類、科學與環境類與藝術與審美類選擇性通識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養,拓展知識視野,進行人文精神熏陶,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應用型本科院校過分偏頗專業化教育的弊端。然而,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認為加強通識教育就是增加通識教育課程的數量,對于課程目的設計較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期望。一些院校為了給專業必修課程留有足夠的學習時間長度,采用減少文化素質選修課的方法來增加專業必修課程的數量。文化素質選修課是學校根據教師的專長自主設定公共選修課或者是投入大量的教育經費購買高校知名教師的網絡視頻課程,讓學生通過選修本校老師的課程或學習外校老師網絡視頻課程來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但開設這些通識教育課程大多是從學校和教師的角度出發的,卻忽略了學生對課程的認知。
在文化素質選修課的遴選上,有些學校往往只是從選修課程人數的多少及學生課程考核結果的好壞作為下一次選修課程棄和留的參考性數據。作為通識教育課程難免會有些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缺乏趣味與娛樂性的課程,但這些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理性的思維和正確的三觀。學校卻以學生人數的多少及課程考核結果的好壞作為判斷課程棄與留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教授通識課程的積極性。此外,有些教師為保證自己申報課程的成功開設,迎合學生的需求,選取一些娛樂性、實用性較強的課程,由于課程遴選制度的不夠完善,使得通識選修課達不到預期設想的教學目標。endprint
三、完善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教育實施的建議
(一)加強通識教育理念的宣傳教育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沒有正確清晰的通識教育理念,就難以形成正確有效的通識教育實踐。 由于應用型本科院校部分教師和學生通識教育理念的缺乏,因而在實踐教學中,通識教育的課堂實效很難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高等教育在絕大部分大學生的人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學生步入社會的中轉站。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強通識理念的宣傳教育時,可采取上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自上而下通識教育模式是指校級領導對待通識教育在態度上更加重視,在行動上更積極,主動,在管理上更加嚴格,縝密。自下而上的通識教育模式是指,校級領導在對通識教育各個方面做出決策時,廣泛調研師生對通識課程的態度和想法,從教育主體師生的角度出發,結合本校的校本課程和國家課程,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管理、模式盡最大可能滿足學生和教師的期許,實現通識教育效果理想化。此外,學生接受課程教育的時數是有限的,學校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除了開展通識教育顯性課程以外,也可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展通識教育的隱形課程,如,開設學術講座,舉辦特色校園文化活動,使得通識教育在悄無聲息間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通過顯性與隱性課程加強通識理念的宣傳。
(二)完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
1.完善通識教育課程的遴選制度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的實踐中,面對學校各種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識課程設置不宜只注重數量之多,還應關注課程的質量,開設的課程內容應有大量的知識內容,兼顧人文、社會、科學三大知識領域,需體現知識結構的貫通性、基礎性和拓展性的特點。首先,學校應根據學校現有的師資力量、教學傳統、專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對現有的通識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進行調整,適當刪減本校不合理通識教育課程,其次,要改革通識教育選修課的遴選標準,不再單一地按照學生數量的多少及課程考核結果的好壞為標準,而應把關教師的教案設計、教學管理及教學過程,對教師所申請的課程進行競課招標,組織專業人員對競課教師的教案設計、授課環節設計、教學效果進行審查。此外,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從各個方面調動教師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熱情與信心。
2.完善通識教育的管理考核制度
對通識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應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不能單一采用以學生課程分數的高低來判斷課程效果的好壞考核方式,可采用試卷檢測、活動表現、能力測評等多種方式評析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通識教育管過程渙散的現象,學校領導和師生應從理念上轉變對通識教育的看法,將它與專業課的重要性一視同仁,建立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制度,從制度上嚴格要求師生的出勤率和課堂的紀律性。對學生的通識課程的考核,根據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第二十七條,制定學習成績達不到學校要求學生的退學標準,健全學生學業預警體系,完善教學管理對學生學習的約束和干預機制,結合本校實際,對學生的通識課程的考核水平提出明確要求,對課程考核不合格的學生給予重新選修的決定,增加學生學習的緊迫感及使命感。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專業劃分不同的教學單位,為保證通識教育有效、有序地開展,需建立彈性的教學管理體制,學校應建立一個統一的通識教育管理中心與各二級院系直接建立上下級領導關系,這樣可以直接將學校關于通識教育的理念、制度、文件、精神直接傳達給教師和學生,形成一個快速的信息傳達鏈。
注釋:
倪昕.高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學理論.2013(14).2.
張慧敏.迷失與追尋——現代性境遇中人生價值觀問題的哲學與反思.鄭州大學.2006.44.
曾智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探索與思考.改革開放.2011(22).180-1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