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琴
摘要:寫作是我們表達自己的另一種語言,初中是寫作學習奠定基礎的階段,如何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必修課,“以小見大”是記敘文中常用的寫法。所謂“以小見大”就是以個別反映一般,以一些細小的具體的事例來反映一個重大的主題。本文將對寫作中“以小見大”這種寫法進行簡要的說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對此方法的理解。發現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二整體把握“以小見大”這種方法的要求;三、通過實例淺談如何運用“以小見大”;四、要將所學運用實踐,去練習寫作。
關鍵詞:寫作;以小見大;細節描寫;積極健康
“以小見大”是記敘文中常用的寫法。所謂“以小見大”就是以個別反映一般,以一些細小的具體的事例來反映一個重大的主題。即小處落筆大處著眼,從平凡小處挖掘深刻意義,借小事情表現大主題。誠如郁達夫先生說的“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一、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潛意識認為只有轟轟烈烈的、驚天動地的的事情才能作為文章的材料,于是乎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覺得無事可寫,更甚者越寫越將其當成是“毒蛇猛獸”,談文色變。究其原因就是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的貌似平凡的一件件小事的“閃光點”,無法從一點一滴,一花一木中發現不平凡的社會意義和深刻道理。其實只要這滴水能反映出太陽的光輝,這片葉子昭示了春天的到來,這塊磚能承載這個大廈的重量,那么他就完全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主角”。
二、“以小見大”的基本要求
在實際的作文訓練中,對于“以小見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大題小作”,在對題目有了較好的理解之后,從你的生活中羅列出與之相關的事情,從中挑選你感觸最深的一幅畫面,一截片段,一個瞬間作為題材,將作文的大題目融入到你所選擇的故事當中,通過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從而達到深化主題的初衷。
三、用實例來談“以小見大”的運用
(一)選擇積極、健康的題材是關鍵。
在我們的作文要求中往往都會有這一條:內容要積極、健康、向上。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加強的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平,即使是中學生我們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電腦、電視、網絡以及我們的社會當中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那么到底我們該贊揚什么,批判什么,學習什么,鄙棄什么,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我們的心中要有較明確的標準,離開了它,我們的文章也就失去靈魂,也就根本談不上“以小見大”了。例如:莫懷戚選擇散步這個生活中最日常的事情,表達了家人之間的相互關愛和理解,傳承了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以及勇于擔當的責任感;朱自清抓住細節背影,讓父親這個形象變得頓時高大,贊揚了如山的父愛;楊絳當時自己生活也并不如意,卻能關愛鄰居老王,啟示我們要關愛弱勢群體,共創和諧。
(二)我們的生活不是缺少題材,而是缺少發現。
無論多么偉大的詩篇,都源于我們的生活。要想捕捉生動的寫作素材,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就要求我們必須是一個生活有心人,要善于觀察生活,多多留心身邊的人事物,養成觀察的習慣。我們常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想如果我們想運用好“以小見大”的寫法得在這句話前面加一個“身邊事”。那些國內、國際的大事不可錯過,但更要留意那些看起來平常卻蘊含深刻哲理的小事。或許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上太空,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陪家人散步,于是有了莫懷戚的《散步》;不是每位父親都能成為科學家,但所有的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卻是一樣的,于是有了朱自清的《背影》;雖說我們已經進入小康社會,但這個世界上仍有人在為三餐發愁,所以人文關懷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少,于是有了楊絳的《老王》。
(三)細節描寫是重點。
記敘文即寫人記事,事情必須有人去做,反之有人才會有故事。寫人與記事是相輔相成的,那么如何寫人,又怎樣才能通過人物去較好的表述事情,是咱們寫出好的文章不能回避的問題。這時候就是細節出場的最佳時機了,人物的描寫主要有: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神態等等,一篇文章當中如果能將這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較好的使用在文章當中,一定能為人物的塑造起到積極的作用。除了人物還有環境的描寫,環境描寫主要能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的的發展等作用,文章中一兩處恰當好處的環境描寫,無疑會讓文章增色不少。此外,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的細節會讓讀者更好的進入到你故事的情景當中去。當然無論細節還是描寫無一不體現“以小見大”。《背影》中父親三次背影的描寫,讓我們通過細節看到了那個可親可敬的父親關愛孩子的父親。其中望父買橘這個細節描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讀完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父親,想到記憶中那些溫馨美好片段的回憶,似乎我們的眼淚也要奪眶而出,使讀者產生共鳴。
(四)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卻要高于生活。
如果說以上對于以小見大的文章結構和內容是情感的積累,那么想要為“以小見大”畫上完美的句號,還要結尾處有畫龍點睛之筆,將故事提煉到你想要的高度,從記敘事情到抒發情感,讓人與情完全的融入到文章當中,也走進讀者的心中。從獲得最原始的素材,到整理加工,再到提煉升華,是一個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過程,以此達到“見大”的效果。例文:《散步》的結尾“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是親情和責任撐起了整個家庭,也撐起了整個世界,只有責任感代代相傳世界才會被扛起來。如此一來很好的點名了主旨,深化了主題,也達到了真正實現了以小見大。
四、理論聯系實際,實踐出真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緣知此事要躬行”再好的方法也只是思想是理論,如果我們要想真正的寫好作文,活學活用“以小見大”,那么別想走捷徑實際上也沒有捷徑可走,踏踏實實的通過每一次的作文,每一天的日記,每一次及時抓住靈感的閃現,將生活中那些讓我們哭、讓我們笑、讓我們傷心、也讓我們感動的瞬間,用文字記錄下來,做一個愛生活懂生活思考生活的人。
“世事練達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讓我們走進生活,走入人群去用心感受世間的喜怒哀樂,善于發現身邊的小動感,匯聚成文章的大力量,從而喜歡寫作、熱愛寫作。
參考書目:
[1]《語文教學方法論》,張鴻苓等四人編,北京師大出版社,1982年3月。
[2]《寫作方法與技巧》,王凱旋編寫, 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
[3]《寫作教程》作者劉海平,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2008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