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遜·亞森
摘要:小學美術教學在人才培養上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又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學習美術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美術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審美能力。這就需要小學美術教師要掙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展開新的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術教學;學習方式
美術學科本身具有其他各學科所沒有的特點,因此,美術教學也顯出其獨特性。小學美術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學中的基礎模塊,因為學生年齡和學科本身的特點,教學內容、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上都勢必有其不同之處。美術課程的改革不僅要求美術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生活化,而且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上都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重視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對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會更集中。因此,教師要對美術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挖掘其中的興趣點,讓學生保持足夠的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深入思考。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一些多媒體技術,將美術課堂中的一些美術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意境中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五彩的煙花》這一課時,教師課前播放《小蘋果煙花舞》視頻,視頻中煙花的顏色和形狀會隨著歌詞變化而變化。教師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認真觀察煙花綻放時顏色和形狀的規律。很多學生在欣賞時會跟著唱,有的學生還會在座位上動起來。視頻欣賞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五彩的煙花》的興趣。
二、注重學生觀察方法的培養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看似很相似,其實卻有大大的不同之處。美術的學習和表達重在利用每個人細微的觀察和獨特的觀察視角,再去將這些不同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比如,對兩只趴在陽臺上曬太陽的貓的觀察,可能有些人從這兩只貓的形態和動作中看出的是貓的懶散和可愛,但是有些人喜歡觀察貓的延伸或者是尾巴或者是爪子,又會覺得貓很邪惡,所以,這就是不同的視角比較得出的結果。這也就告訴廣大的小學美術老師要從小學做起,培養學生的觀察方式,讓學生從小培養起換角度觀察的本領,善于利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從而獲得不同的領悟和體會。這也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美術學習的道路上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更多的事物,讓學生不被單一的角度所局限,不被日前的環境所框住。學生只有觀察比較出相似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才能夠更好地將這些事物通過畫筆表達出來。
三、注重思維方法的傳導
在美術教與學的交互活動當中,美術教師既要重視思維方法的傳授,又要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翅膀。因為想像力遠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則是無限的,想象力也是推動教學順利開展的一個節點,是知識的源泉。特別是美術更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在美術教學時,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和諧的學習氛圍,多鼓勵學生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學習中要敢于求新,獨樹一幟;教師還要引尋學生把他們的奇思異想通過美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想象。
四、培養小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學習的習慣
兒童對色彩的感知和幼兒的辨色能力有關。小學生美術課的色彩課程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教材的難點之一。雖然小學生對色彩比線條敏感一些,見到色彩會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在教學上并非易事,所以我們教師要采取一些教學方法來訓練和提升他們對色彩的感知能力,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不容忽視。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美術工具的認識和了解,促進孩子們對顏色的認識。
小學生們剛進學校,所以對一切事物都很好奇,比如彩紙,圖形、樹枝、樹葉等都很感興趣,對于一些未接觸過的新材料都會產生好奇感,所以在教學上教師要準備很多的材料,像橡皮泥、彩紙、彩色畫筆等等,目的并不是讓孩子們認識色彩,而是讓他們知道世界上的顏色多種多樣,我們的環境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顏色很多很美,從而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產生美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拿出各種彩紙教小朋友們折各種家具,他們對此非常的感興趣,每個小組配合都非常的積極,當他們的“戰利品”被展覽在前面講臺時,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好精致好漂亮啊”,從而促使他們在體驗中萌發了美的情感,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通過小組間評比培養小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
小組間的評比激勵機制是促進合作完成優秀作業的催化劑。自從建立小組的評比機制以后,同學們在課堂紀律、語言表達、構圖設計、色彩表現、內容安排、形象體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在教學一年級《五彩路》時,小組的兩位同學把自己畫的“五彩路”貼在一塊,變成長的“路”交上來,說這才叫“路”。于是我順著勢讓各小組討論可否把自己畫的“五彩路”分類排序:海底—陸地—天空—宇宙,然后在課室外走廊地面上連接起來,畫紙變成了真正的長長的“五彩路”,學生們拍著手在歡呼,在欣賞自己與別人的作品。課結束前,教師組織作品評比,讓全班同學欣賞討論,發表各小組的意見,然后教師進行分析、總結,最后定出各個小組的名次。前三名的小組在美術課本上貼一面小五星,到學期結束前匯總一次,對前三名小組成員給予獎勵。這樣一來,不但使各小組同學在互幫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藝品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獨創性,繪畫作品注意畫面的構圖飽滿、上色形式的變化、冷暖色彩的搭配、表面裝飾的安排等,使作品更具有藝術性、表現性和創造性,而且還培養了小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學習方式是一種行為方式 ,是后天形成的。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習變得更容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這需要我們美術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制定出教學計劃, 分步培養, 慢慢提高。
參考文獻:
[1]譚維.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導刊,2005,第6期.
[2]卞國華.新課程探索與實踐 天津市武清區楊村街教育辦公室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