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教學中最具有表現力的一種形式,是溝通師生之間的“媒介”。教師運用語言藝術激活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學任務。本文主要系統闡述教師教學語言的知識性、審美性、激勵性。
【關鍵詞】語言;審美;知識;激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最常用的表達工具,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課堂語言藝術修養的重要性。
教師的語言藝術常常制約著教學的效果和效率,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語文是一門情、理、意、趣相結合的人文學科,它的載體是一篇篇優秀的中外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包羅萬象,蘊含著深刻的精神和情思。語文學科的特殊性使得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及審美意識,這就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提出了極大要求。所以,語文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語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示范與交際的功能。本文以此為出發點,主要從知識性、審美性、激勵性三方面對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進行闡述。
一、課堂語言的知識性
知識性是教師教學語言的職業性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應文 雅、有分寸,不講違背事實的假話,不強詞奪理。韓愈《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在于通過語言傳授給學生知識,學生只有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才能使之轉化為新的知識或技能,通過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完善自我知識體系。所以,學生能否真正獲得知識,始終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
初中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齡的限制以及所處的心理年齡特征,自覺性較差,自學能力較差。在此年齡階段的學生很難完成語文教師布置的口頭預習和課外復習。因此,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課堂是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直接場所,也是他們進行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具有高度的知識性。教師每一課時的講解能讓學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養分”,要使學生能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知識水平在不斷提高,激發學生每節課的學習興趣,以便提高教師教學的效果。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深入學習、理解,鉆研教材,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授每一個知識要點。除此之外,教師應在每節課講授時向學生明確提出學習的具體目的、任務和要求,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重視,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研究表明,教師在每堂課的教學開始時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越能吸引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動力,學生帶有目標性地學習,才能充分了解這些知識所具有的價值。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增長,學科之間的聯系也越加緊密,課堂上的語文教學內容不再是以往單純的語文知識,而是逐漸和其他學科相聯系。例如在語文教學中,記敘文常常涉及歷史、政治問題;知識小品也常涉及化學、地理、歷史、生物等問題。這些內容的改變對教師語言與知識的要求逐漸加強,教師不能再局限教材中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意義了,應該要讓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力求準確地應付每一個問題,不僅可以維護教師的形象,而且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增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但當教師在遇到無法解答的難題時,不應該轉移學生的話題,或為學生設置語言陷阱,而應該正視此類現象,“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明確告知學生自己的不足,但在下次課堂中應及時告知學生相關答案。
要達到這些要求,則需要語文教師不斷積累、學習,更新知識系統,認真揣摩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全面提高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文學修養。試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能在課堂上縱貫古今、橫貫中外,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信手拈來,那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影響下,也會提升一個高度。
二、課堂語言的審美性
語文學科較其他學科而言,具有特殊性。語文是一門工具課程,既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又是一門人文課程。所以對語文教師而言,應掌握口語修辭技巧,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達到課堂語言所要求的準確、含蓄、簡練以及富有啟發性的要求。特級教師于漪曾說:“教學用語既要用人民群眾經過錘煉的活潑的口語,又要用優美嚴密的書面語言。教課是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這就表明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除了做到發音準確、字正腔圓之外,還應用充滿情趣和美感的語言來引導學生在語文的藝術中去感悟體驗文本的藝術形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思。
一個人用自己的動作、聲音表達澎湃的朝氣、果敢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會傳達給別人,正如古語所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師要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充滿情感的語言把無聲的文字換做有聲的語言文字。情動而辭發,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教師只有對文本、學生傾注滿腔熱情,教學語言才能熠熠生輝。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郁達夫《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整堂課的聲音比較輕柔,配樂朗讀課文,為學生營造了一種“清、靜、悲涼”的意境,在朗誦過程中,漸漸地把學生帶入到濃濃秋意的北平,從而更好地理解郁達夫對古都的眷戀與落寞之情。語文教師在這里溝通了作品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以言傳情,達到言為心聲、文見其人的效果。
在語文教材中除去優美的現代文學作品外,還有大量的詩歌文言作品。詩歌是中國文化的藝術瑰寶,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而言,詩歌的語言更嚴謹、精微。一首詩可能蘊含著國家社稷或表達個人的喜怒哀樂,因此,詩歌具有情景美以及語言美。
教師在教學詩歌時應反復對詞句進行推敲,尋求最恰當的語言來啟發學生賞析詩歌所蘊含的意象,引導學生進入詩境。例如于漪老師在教學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通過于漪老師語言的描繪,使得詩歌所描繪的夏日西湖驟雨的景色浮現在學生眼前。“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于漪老師又引導學生對“忽”字進行推敲,以此來把握景色的瞬息變幻,讓學生如入畫中、身臨其境。在這節課教學中,于漪老師通過語言信息的傳遞,使學生領悟到詩歌的內涵,從而產生審美的endprint
意境。
語言雖然只是一種表達符號,但它能架起學生和教師語言內容的相關聯系,而學生憑借教師語言的指引,根據自我的生活經驗在想象中去把握文學中的藝術形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帶上濃郁的感情色彩,更好地表情達意,增加課堂的感染力。
三、課堂語言的激勵性
相關實驗表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自信心影響著學生個人的學習效果和身心發展的水平。受到教師激勵的學生學習興趣足,主動性強,對學習有很強的自信心,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而缺乏教師激勵的學生,學習低迷,表現消極,學習成績逐漸呈下降趨勢。這些實驗現象表明學生重視教師的評價,而教師的評價則體現了教師語言激勵的重要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以鼓勵、肯定為主,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在課堂教學提問時,學生的答案與正確答案有出入時,教師責怪的有聲語言以及不耐煩的動作語言會使得學生更加緊張,思維停滯,難以回答問題,不僅會讓課堂陷入一種低迷的氛圍,也會打擊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如果此時教師能夠轉變語言風格,去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索,那么達到的效果將會更加客觀,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室里學生壓抑的氛圍,也能調動其他學生踴躍思考問題。這種激勵性的語言鼓舞了被提問的學生,使他有繼續探究的渴望,又鼓勵了群體,促進了課堂問題的完美解決。
例如在一次公開課時,一名教師教學《故都的秋》,在問到學生對“秋院”有什么樣的感覺時,一名男同學直接回答:“我覺得很好,想象自己沏壺茶,坐在小院里,在這里生活一定會非常愜意。”學生的回答完畢,教室里開始出現小聲喧鬧,學生的回答明顯脫離了文本,而以主觀的思想意愿為主導。此時這名年輕的語文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苛責,而是在肯定學生自我思想的前提下,不斷地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解讀“租人家一椽破屋”“站在破壁腰中”這兩句來表明郁達夫所處環境的破敗;用“泡一碗濃茶”特別是“濃”字來表達出一種苦澀的味道;用“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來體現出作者的清凈嫻雅和淡淡的落寞情懷;用秋草“尖細且長”來進一步體會“秋院”的“清”“靜”“悲涼”,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逐漸認識到作者對文中小院的真實情感。
由此可見,在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解讀,而不是一味用苛責的語言去批評學生,應在教學中形成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創新精神。在上課期間,教師大可不必一直強調自己的師道尊嚴。語文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思考就有答案,且正確答案不是唯一的,有時即使答案是統一的,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語言進行表達。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要時刻做到激勵學生,不應否定學生,或者強求學生的答案與教師的答案一致。
激勵性的語言雖然有許多益處,但教師在具體操作時也應掌握一定的技巧,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對學生進行語言上的鼓勵。例如教師在運用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并且對學生的評價應公正客觀,對學困生更應如此。在對學生進行表揚時要照顧學生的身心差異以及個體發展的需求,根據他們的個體差異性采用合適的方式和方法。
教師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應根據教材、學情和課程標準等多方面因素,不斷充實自己的教學用語,使教學效果呈現最優化。
教師要熟練地掌握教學語言藝術。首先,要勤于讀書。“板凳要坐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寫一句空”,不讀書、不積累大量的資料和信息,就無法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也就是說,即使一些教師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但如果不常常閱讀,那也只能是空話、套話連篇,不僅難以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也會引起學生的厭惡與反感。
教師要想使自己的語言更具有感染力,語言富于變化、精干,并非簡單的事。語言的積累,來自平時的學習。教師在讀書過程中,要勤記,養成做好摘錄優美詞句的習慣;平時聽課也要養成對問題的敏感度,對重要、有價值的言辭做記錄。只有這樣勤于讀書、勤于記錄,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
課堂教學語言是值得探討與研究的一門藝術,要經過不斷地訓練,才能更好地利用并發揮語言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就必須不斷地加強自身語言訓練與課堂語言訓練,如此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既定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于漪.于漪文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3]段昌平.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4]馮曉蔚.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語文教學通訊,2004(7).
[5]賀新華.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J].中國教育學刊,2010(9).
[6]楊漾.淺析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J].語文建設,2014(12).
作者簡介:張茹霞,女,1993年生,揚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語文。
(編輯:陳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