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模能力是初中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今后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分析了目前我國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普遍缺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具體的培養對策,希望能夠有效促進我國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 建模能力 缺失 原因分析 對策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147-02
引言
對于初中數學教師而言,教好中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復雜任務。與小學數學教學不同,初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們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還需引導他們學會將生活中常見的某一個具體問題概括成抽象的數學模型,并對該模型進行必要的解釋與推廣應用,從而逐步培養初中生們形成建模思想,能夠靈活運用數學建模解決更多實際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增強學生們的建模意識,提高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水平。
一、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將教學重點放在課本理論知識的傳授上,忽略了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思想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自身沒有能夠充分認識到數學建模的價值是影響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形成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初中生剛剛結束小學階段的學習,實際上在解題時已經初步具備了建模思想,但在解釋具體的數量關系時卻不能對其含義進行明確的分析,并且沒有從本質上真正掌握題目給的條件,故很難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初中生在讀題時習慣性地按照小學數學方法將答案作簡化處理,即只是建立了以數字為全部的個人模型,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糾正學生們這種錯誤的模型建立方法,由于課時有限,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大綱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點到即止,從而使得初中生整體的數學建模能力有所缺失。
二、培養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學生們的建模意識
在初中數學中,研究對象是形成建模思想的重要來源。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將一些靜態的理論轉化為動態知識,讓學生們放下課本走進現實,對數學研究對象產生較為客觀全面的認知,進而有效培養他們的數學建模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抽樣調查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先不從教材入手,而是選取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作為情境導入,讓學生們思考工廠在生產大批量產品時是如何進行質量檢驗的。出于對生產效益的考慮,工廠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所有產品進行一一檢測,而是從中抽取一定數量的樣品,通過檢測樣品合格率來推斷出整批產品的質量,這種檢測方法就是教材中所說的抽樣調查法。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們充分發揮自身想象,聯系生活實際場景,從而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定的建模思想,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
(二)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
“先學后教”旨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認識,是目前我國開展基礎教育活動最常使用到的一種教學模式,受到初中教師的普遍青睞。教師在正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前先讓學生們自行對本節課內容進行預習,使其對課題內容產生較為清晰的認知,即初步形成建模思想。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只需對學生們稍微進行引導,便可有效激發他們的建模思想。因此,初中數學教師不妨在課前先布置預習任務并提出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們獨立完成或者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尋找問題答案。課堂上,通過學生們回答的問題來檢查學生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適當地聯系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案例以幫助學生們來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建模能力水平。
(三)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初中數學教師要想切實提高學生們的數學能力水平,除了要使他們牢固掌握各種原理、公式、定律的結構,還要讓他們了解這些公式定理的誕生背景和推動過程。同樣地,在培養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們積極參加自主探究活動,引導他們正確地把握數學本質,從而形成自主建模的意識和能力。例如,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隨時記錄自己發現的數學案例,并且定期組織分享交流活動,長期下去,必將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的數學建模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初中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數學教師的長期堅持與足夠的教學耐心。除了要制定長期的教學計劃外,初中數學教師還應注重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滲透建模思想,引導學生們主動參加課堂探究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數學建模能力水平,為今后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奠定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佳.淺談初中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J].福建輕紡.2014(11)
[2]向大愛.讓學生長一雙“透視眼”——初中數學建模思想方法的探討[J].科技風.2014(21)
作者簡介:
陳維強(1974.05-)男,山東省莒南縣團林鎮人,任教于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實驗中學,從事初中數學研究,大學學歷,中學一級職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