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葉
【摘要】新課改的提出要求教師更加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預習入手,為學生的學習引路,從創新學習方法突破,為提高學習成績導航,從思想熏陶著眼,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數學 教育教學質量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151-02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指導下,如何讓學生“信其(老師)言,近其(老師)行”。我一直在實踐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自己膚淺的體會。
1.從預習著手,為學生的學習引路
首先,熟讀數學文本,要將例題讀通、讀透、讀懂;其次,要讓學生說出自己預習的收獲,如果他們知道了要能獨立算出答案;其三,要讓學生試著完成課后配套的習題,加深鞏固;最后,要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書,預習過程中還有哪些困惑?檢測預習效果的方法:先出幾道本課的習題,讓學生試做,有多少人作對,有多少人做錯一目了然,問題出在什么地方也暴露出來了,針對問題以及預習中學生的疑難再進行知識的講解,這樣才能在錯誤中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使老師的點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牢固的印象,并且不僅讓學生知道了怎樣才是正確的,還能知道怎樣就會出錯誤,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2.從創新學習方法突破,為提高學習成績導航
2.1從閱讀中感悟數學
文章不厭百回讀,語文是讀出來的,且常讀常新。其實數學也需要多讀,首先,所有的數學知識都涵蓋包容在數學書里面,可過去我們沒有去仔細的閱讀思考過。書中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編者對知識的重點概括,每一個問題都安排得恰到好處。如果讓學生仔細去品讀,讀通每一句話,讀懂每一個知識點,厘清每一個邏輯、數量關系,那么他一定就能學好數學。引導學生仔細認真的去讀數學書、反復去讀數學書,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個轉變,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上,體現在課前預習中。其次是讀數學題,文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解決問題的前提,題意都沒有讀懂,解題思路就不清晰,遇到問題就會束手無策,所以,反復讀題弄清題意是我對學生怎樣解決問題的基本要求,無論什么題型都要多讀,要讀出重點,讀出出題的意圖(如:一個數÷9這個算式中余數最大為幾?),讀出答案(135除以29與16的和,商是多少)那么,就可以盡量避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錯。
2.2通過練習鞏固提高
數學知識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學了不會用就等于沒學,大多數學生往往是單一的知識點都學會了,一遇到綜合習題就不會做了,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掌握解題的技巧,具備扎實的解題能力。做數學題是有很多技巧的,譬如說,做填空題,要找準關鍵字詞。做判斷題,要看重點詞是否有,(如:在同一平面內,兩條不相交直線互相平行),還有舉例判斷法、假設判斷法、實驗判斷法……等等。解決問題有數量關系分析法、畫圖審題法、歸納解題法、定量解題法、規律解題法……等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解題的技巧和策略,那么學生不僅學會了單一的知識點,更能將各知識點串成線,連成面,拼成體,高度綜合,靈活應用。為此,我在教學中認真篩選了大量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習題。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計算能力、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質疑問難延伸拓展
要想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習,就得讓學生學會思考,自己去開動腦筋,發散思維,發現問題找出不足,用懷疑的眼光去想每一句話的含義,理清數學問題中的各種數量關系,不斷發掘新問題。為促進學生思考,我在教學中以“爭當小老師”活動為契機,每天做完作業后,讓學生將自己遇到和發現的新問題,向老師或同學講解一遍,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從而達到教然后知不足,學然后知所困的目的。同時,我還經常會在教學中設置一些拓展延伸問題,激發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從思想熏陶著眼,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
在學校教育中,把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學好它,并且能夠牢固的掌握和熟練地運用它。有人說“數學是自然科學之父。”因此,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了很深刻的數學思想熏陶,使他們深深地懂得了數學是學好其他自然科學的堅實基礎。在思想上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要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基。
4.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動,并且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們變得表現欲更強,愛好更廣泛、求知欲更旺盛。以上僅是筆者結合自身的淺見提出的幾點對策,難免存在不足和訛誤之處,還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努力,為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寇學昭.淺談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J].學周刊,2016,(32):125-126.
[2]齊明清.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6,(31):139-140.
[3]張忠勝.探究小學中高年級數學的高效率教學行為[J].中國校外教育,2015,(13):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