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 英語聽力教學應在聽覺輸入的基礎上對聽力材料進行多樣化認識。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想化認知模式、原型理論、省力原則和隱喻模式分析新聞聽力詞匯的特點,讓學習者主動探索、認識并理解新聞聽力詞匯的使用,并強調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聽力教學,實現多種模態的轉變,逐步提高對新聞題材的理解水平。
關鍵詞: 多模態 新聞聽力詞匯 理想化認知模式 原型理論 省力原則
1.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能力中,聽力是語言輸入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始于1987年9月的大學英語四級和1989的英語六級歷任考試中,聽力一直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尤其是2007年國家正式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年1月的教學要求中指出要加大聽力理解部分的題量和分值比例。2015年12月的最新一次改革即從2016年6月起對四六級的聽力試題做了調整,是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對大學生聽力能力需求的變化和提高聽力測試的效度。四級聽力內容方面的調整為取消短對話和短文聽寫,增加3段短篇新聞。增加的新聞聽力與時俱進,能測出學生實際水平,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中的英語,強調英語的實用性。因此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聽力教學主要沿襲的還是傳統教學方式,即教師播放錄音、學生回答、教師核對點評的方式,結果收效勝微、費時費力。通過觀察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如下: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單一及學生在整個聽力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吸收的狀態。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入多模態教學,提高聽力教學的有效維度,因為聽力一般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和創造性,是一個需要努力儲存與處理信息的大腦的認知過程(謝競賢,董劍橋:2010)。多模態話語分析在于不僅僅發揮語言在傳遞信息與交際過程中的作用,還可使用諸如圖像、音樂、顏色等其他符號系統在這一工程中產生的作用。因此,“多模態就是運用幾種符號學模態,或綜合使用若干符號學模態強化同種意義的表達,或行使補充功能,或進行有層次排序”(Kress & Leewen 2001:20)。本文旨在通過在聽力教學中引入多模態的相關理論與知識,從認知與語用兩方面入手進一步探索多模態視角下對四級新聞聽力詞匯的理解,從而提高聽力的有效性。
2.新聞英語的詞匯特點
2.1常用詞匯表達特殊意義
新聞報道常用某些常見詞匯表達事實和事件,這些詞匯經過長期使用逐漸取得與新聞報道相聯系的特殊意義,成為新聞體詞語。例如,經常出現在標題中的詞匯horror被用以表示某一暴力事件或不幸事故。
2.2大量使用縮略詞
新聞英語簡明扼要特點的形成有賴于縮略詞的選用。其運用一則避免了標題中出現冗長詞語,以縮減詞數;二則使版面活潑搶眼。如:UN United Nations聯合國、UNCF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聯合國兒童基金、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
2.3使用“小詞”
小詞即簡短詞,一般為單音節詞,字母較少、意義簡明通俗且詞義范疇很廣,聽者能迅速準確地抓住其意。新聞英語稱這類詞為synonyms of all work(萬能同義詞),如表示“破壞”或“損壞”的動詞,一般會用一些簡短的詞,如hit, harm, hurt或ruin等;表示“放棄”,一般會用drop, give up, quit或skip。
2.4常用比喻詞
英語新聞報道在崇尚新聞報道的紀實性、正確性的原則和前提下,靈活巧妙地借助比喻等修辭手段,以增加報道的可讀性、生動性,從而更好地吸引讀者,擴大新聞的傳播面和增強宣傳效果。這一修辭手法生動活潑、幽默詼諧,尤其得到新聞工作者的垂青,在英語新聞報道中俯拾即是。如美國《時代周刊》上一篇報道的標題為:“Catching the Asian Flu,”該標題形象地比喻了華爾街上的“亞洲流感”,反映了亞洲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造成的影響,似乎也感染了“亞洲流感”。
3.多模態認知對新聞聽力詞匯理解的啟示
3.1多模態
在多模態文本中,接收者需要調動多重感官吸收多種模態形式的外部符號,同時,通過這些不同感官模式獲取的信息之間會進行(有效的)互動,或者生成某種形象作為文字文本的部分,或者文字文本形式生成形象文本形式等(Kress 2001:7,謝競賢,2011:50)。隱喻又分成單模態隱喻和多模態隱喻。單模態隱喻就是兩域僅使用一種模態表征隱喻意義;多模態隱喻指源域和目標域分別或主要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態來表征的隱喻(Forceville 2009: 24)。這些模態包括書面語、圖像、動畫、音樂、動作等。從源域到目標域映射的過程中,這些表征意義的概念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非文字,諸如圖像、動作、聲音及其他。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是主要的信息交流但不是唯一的模式,但言語實際交際過程是語言、聲音、動作等多種形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如電影、廣告、漫畫等。因此,多模態通過運用幾種符號模態,或綜合使用若干模態強化同種意義的表達,或行駛補充功能,或進行有層次排序(Kress & Leewen 2001:20,戴理敏,2013:33)。
3.2多模態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3.2.1多模態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總結
從知網搜集的部分文章來看,將多模態與聽力教學結合起來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多模態的聽力教學模式與單一的聽力教學模式比較,從而證明多種模式的綜合應用比單一模式更能促進和提高聽力理解;第二,如何在聽力教學中引入多模態,涉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安排及教學效果的驗證(此塊會涉及一些實證研究)等;第三,從二語習得理論入手討論聽力教學中引入多模態理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接下來是結合新聞聽力詞匯的特點,運用多模態隱喻及認知的相關知識逐一分析其特點,從而得出大學英語四級新聞聽力詞匯教學中引入多模態的認知理據,提升學生的“內隱學習”,內隱學習是自動的、無意識的、間接的、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它是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中復雜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并沒有察覺到或“陳述出”所學知識的內在的規則,卻學會了這一規則(林意新,2014)。endprint
3.2.2多模態認知新聞聽力詞匯的特點
3.2.2.1理想化認知模式分析“常用詞匯表達特殊意義”
認知模式是一種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處理模式。Lakoff認為,人的認知模型是以命題和各種意象的方式貯存在大腦中的,它不僅貯存信息,還對輸入的信息進行重組,即人們在認識事物和理解現實世界的過程中對某領域中經驗和知識所形成的抽象的、統一的、理想化的組織和表征結構(李福印,2008)。認知模式有四種類型:命題、意象圖式、隱喻和轉喻及心理空間理論。命題表明概念與概念之間關系的知識結構,如一個描述關于“火”的知識的命題模式包括“火是危險的”這一命題;意象圖式模式是在對事物之間關系的認知的基礎上所構成的認知結構,是人類經驗和理解中的一種聯系抽象關系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是反復出現的對知識的組織形式,是理解和認知更復雜概念的基本結構,人的經驗和知識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結構和關系之上的;隱喻和轉喻都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心理空間指人們進行交談和思考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目的而構建的概念集合,是語言結構中相關信息的“臨時性容器”,是語言使用者(話語雙方)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分派和處理信息的虛擬概念框架。心理空間的各種連接或映現可使我們使用詞語作為觸發詞(trigger)指稱其他心理空間中的另一目標實體,例如作者名字可與該作者所著的書對應起來??傊?,理想化認知模型可幫助我們理解和表達復雜抽象的概念并提供簡約的、理想化的認知框架。在新聞聽力中,一些常用詞匯經過長期使用逐漸取得與新聞報道相聯系的特殊意義。Leech提出一個詞具有內涵和外延兩部分,詞的意義具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靜態即詞匯意義穩定性的部分,靜態意義是動態意義固化的結果,因此這些常用詞匯的基本意義就是常規意義的結合,而一個詞的外延部分即動態部分會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產生微調和變異,如學生學習語言學時的難點之一就是對術語的理解,但這些術語源于常規英語單詞,但在語言學領域,這些單詞的意義發生了些許變化,如:displacement,在語言學中表示語言具有移位性。同樣,新聞聽力中的詞匯因廣泛使用于新聞報道中而出現了新的意義。因此,在對新聞聽力詞匯的教學過程中,整合詞匯的多個認知視角可從更深層次拓展對詞匯意義的精準理解和認知。新聞好比為我們認識這些詞匯的特殊意義提供了簡約的、理想化的認知框架,命題和意象圖式構成了新聞這一模式的主要內容和基礎,隱喻和轉喻作為認知機制可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特殊意義,在概念集合即語言臨時儲存器中儲存著這些詞匯的特殊意義。如:Nadir, From Wikipedia, the nadir (from Arabic, meaning “counterpart”) is the direction pointing directly below a particular location; that is, it is one of two vertical directions at a specified location, orthogonal to a horizontal flat surface there. 后來擴展到My nadir was the time I presented an oral book report on “Les Misérables,” having read only the Classic Comics version ... —Stephen Jay Gould,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2 Oct. 1986. 在新聞體中,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reached a nadir in the 1920s,即獲得的特殊意義為nadir,常指“兩國關系的最低點”。
3.2.2.2認知經濟原則分析縮略詞
英語縮略詞是指在音節和字母上被省略或簡化的英語詞匯??s略詞的大量出現既有客觀原因:科技的發展、生活步伐的加快及大量新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涌現;又有主觀因素:語言表達的經濟原則即省力原則是促使詞語縮略的主要原因,即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盡可能運用經濟的信息載體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如FBI、WB、Aids等??s略詞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其簡潔性,人們為了使用的方便能短則短,一方面交流方便,另一方面簡便易記,如: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縮略為UNESCO, 使用和記憶起來省事省力,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樣適用于新聞語篇。省力原則又稱經濟原則,是美國學者George Kingsley Zipf提出的,指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Martinet(1962)認為省力原則是與交際需要對應,一方面說話人需要傳遞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盡可能減少自己的腦力和體力付出。在新聞語篇中,報道者使用縮略詞時不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掌握更多詞匯,但是,聽者,在四季考試中的學生需要確定這些詞在某個特定場合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就是經濟與是否省力之間的矛盾。但Martinet(1962:140,姜望琪,2005:91)指出交際很少在理想狀態下進行;某些人為、非人為的雜音會干擾聽話人對連續語言單位的辨認;此外,人們常常不能專心聽講,因為他們對別人話語的注意力很少會大于對自己正在有意識、無意識地思考的東西。作為聽者,學生在聽新聞時只要能夠理解新聞報道者的交際意圖和他傳遞的信息,同時綜合運用關聯理論的相關知識,尋求這一語境下的最佳關聯,也能做到省力。因此,運用認知經濟和關聯理論知識可以幫助聽者理解縮略詞的使用,據此對縮略詞的語義語用等信息做出最佳選擇。
3.2.2.3原型范疇理論分析小詞
英語中有很多所謂的“小詞”,別看只有幾個字母,但小詞大義,如run, take, get, chill, pop等。正因其形式簡單、含義豐富而被賦予同一個單詞更多的詞義減輕人們記憶的負擔,豐富了語言的使用,充分表現了語言經濟型和認知省力的原則。同時小詞作為英語詞匯中的基本詞匯,承擔著原型詞匯和拓展詞匯的任務。因此,新聞聽力中小詞的大量使用有其理論依據,即原型理論和關聯理論。Rosh(1971)對鳥的范疇得知“robin”是鳥類家族中的典型成員,是這一范疇的最佳實例,也是人們感知鳥類家族的參照點。這就是著名的基本層次范疇理論?;緦哟畏懂犠钅荏w現文化突顯性、實現認知需求的范疇,在這一層次,人類可以感知到“事物”的最大不同。基本層次范疇具有以下特點:有行為相互作用產生典型范式的最具包容性的層次、構成清晰印象的最具包容性層次、表征部分—整體信息的最具包容性的層次和為日常參照所使用的層次(Croft & Cruse 2004:83)。上位范疇依賴于基本層次范疇,且各成員沒有足夠的共性構成一個完形;下位范疇在基本層次范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細致地切分,因此形態更復雜,如:apple pie, railway, sidewalk等。因此,英語小詞位居基本層次范疇,使用范圍廣,使用頻率高,且能構成許多新詞,如 pain—killer, core meaning, sun—tanned等。小詞在新聞聽力有限的傳播時間和文字文檔里傳播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從原型理論可揭示小詞在新聞聽力中廣泛使用的認知理據。endprint
3.2.2.4隱喻機制分析比喻詞
在保證英語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正確性的前提下,靈活巧妙地借助比喻的修辭手段以增加報道的可讀性、生動性,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擴大新聞的傳播面和宣傳效果。常見的比喻手段有:明喻、隱喻、借代等。隱喻和轉喻(借代)都是認知機制,而隱喻是一個從源域到目標域的結構映射認知過程,轉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中一個概念實體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通道的認知操作過程(李勇忠,2005)。在新聞聽力中,這些常見的比喻詞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從基本詞匯到比喻詞的心理映射過程,如:Where East meets West for dinner,這里East和West分別指代東西方不同的飲食及文化的碰撞。East和West這兩個詞單獨看只是東西方,但在新聞中使用轉喻能讓概念的東西形象化,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更準確地理解原文詞匯所傳達的含義。
4.結語
將多模態引入英語四級新聞聽力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聽者的聽力水平,還可以從認知和語用角度讓學生增加對新聞聽力詞匯的認識,該方式還可運用到寫作與閱讀教學中,說明該模式具有延展性,能增強教學效果和提高聽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多元識讀能力。因此,多模態話語分析在交際過程中可以整合語言和其他模式傳遞的意義,更完整地解讀話語的意義,并發現多媒體多模態環境下學生的解讀和構建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Croft, 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Forceville C. J. and Urios—Aparisi,E. Multimodal Metaphor[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2009:19-45.
[3]Kress,Gunther & Theo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Hodder Arnold,2001.
[4]Kress,Gunther,et al. 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M].London: Continuum,2001.
[5]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戴理敏,殷銀芳,苗興偉.多模態隱喻識解的理想化認知模型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3(1):32-36.
[8]姜望琪.Zipf與省力原則[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87-95.
[9]李勇忠.論語法轉喻對語言結構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4).
[10]李福印.意象圖式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
[11]謝競賢,董劍橋.論多媒體與多模態條件下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10(6):9-12.
[12]謝競賢.多模態視角下的隱喻[J].外語學刊,2011(5):49-52.
[13]趙秀鳳.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發展—多模態隱喻研究[J].外語研究,2011(1):1-10.
[14][15]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4):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