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珍

[提要]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關鍵在縣域。少數民族自治縣是全國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發展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所以必須理清少數民族自治縣發展思路,加快民族自治縣的發展,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本文以通道侗族自治縣為研究案例,從其發展的空間背景、優勢、不足以及發展理念和對策等方面展開研究,希望為通道侗族自治縣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族地區;縣域經濟;通道縣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一、通道縣基本縣情介紹
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懷化市最南端,全境東西寬58公里,南北長68公里,總面積為2,239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4%。地處云貴高原東緣向南嶺山脈過渡地帶,雪峰山西南余脈延伸境內,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通道縣地處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是通往中國大西南的要道,也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主要傳承侗族文化,是中國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2002年2月被列入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通道縣的資源特色鮮明、個性突出,主要表現為:獨特的侗族文化、神奇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景觀。
近年來,通道縣依托其交通區位優勢,積極發展以生態資源為基礎、生態產業為核心、生態企業為支撐的生態經濟,經濟增長勢頭明顯,旅游品牌的樹立和強化,使其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攀升,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通道縣各項經濟指標仍在全省和懷化市靠后,經濟落后和貧困狀況未有大的改觀。(表1)
二、通道縣發展的空間背景
2015年11月25日發布的《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構建“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平衡發展新格局。“一核”,依托長株潭兩型試驗區,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領區;“三極”,即岳陽、郴州和懷化三個新增長極;“四帶”,即京廣高鐵經濟帶、滬昆高鐵經濟帶、環洞庭湖經濟帶和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多點”,依托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特色園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此格局下,湖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式實現創新,各地依據特色優勢資源實現發展方式的自主創新。懷化市依托區域性交通樞紐和生態優勢,規劃成為輻射大西南、對接成渝城市群的新增長極。通道縣位于懷化市的輻射范圍內,且地處懷化與周邊省區相聯系的交通要道,可以參與滬昆和張吉懷兩條經濟帶的建設,所以其經濟發展應發揮良好的交通樞紐和生態優勢,發展商貿和生態經濟。同時,通道縣作為全國生態示范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縣域旅游縣,其旅游資源多點達234處,在對接張吉懷文化旅游經濟帶,發展特色旅游經濟方面當有所為。
三、通道縣經濟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一)經濟發展的優勢
1、交通區位條件。通道區位獨特,三省交界。通道位于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懷化市最南端。境內209國道、221省道、枝柳鐵路、包茂高速貫穿全境,鄰近有桂林機場、黎平機場,周邊有邵懷、廈蓉、貴廣高速和貴廣高鐵,是南下兩廣、西進云貴的重要門戶。
湖南的“十三五”規劃重點強調,推動張吉懷鐵路、渝長廈鐵路等建設,實現高鐵覆蓋所有市州,形成全省2小時高鐵經濟圈及以長沙為中心由懷邵衡、張吉懷、黔張常、常益長、滬昆客專、武廣客專組成的高鐵環線。完善全省鐵路站場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長沙(株洲)、懷化、衡陽三大鐵路樞紐建設。
通道縣致力于將交通優勢轉化為資源整合和集聚輻射優勢,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商流的聚集,開展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加強對“一帶一部”建設的支持作用。同時,省際貿易、侗族旅游品牌的對外推廣、特色產業園區的發展等,都將提高通道縣的開放經濟競爭力。
2、地域特色資源。通道縣地處武陵山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為發展生態旅游、開發生態農莊、農家樂等農業旅游基地、帶動農業產業化開發與農民脫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此外,侗族文化在這里積淀多年,已形成了特色民族建筑、民族工藝品等,可以為開展人文旅游提供獨特的民俗文化氛圍。為響應湖南省建設特色縣域經濟發展工程,通道縣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產業園區,同時通過整合縣域各類資源,聯合規劃,積極對接大湘西區域特色旅游走廊建設,全面提升了通道縣文化旅游的品牌影響力。
3、政策優勢。通道縣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國家宏觀政策體系和湖南省各項政策優惠的支持。就目前可以看到的政策福利而言,國家層面密切相關的主要有“一帶一路”戰略和“三縱兩橫”城市化戰略格局,湖南省級層面密切相關的主要有湘西州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1115”工程、“一核三極四帶多點”戰略等。2015年,國家對于湘西州政策扶貧力度不斷加大,在湘西州、邵陽、懷化和張家界共實施重點項目96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88.6億元。湖南省的政策導向更加明確,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建設包括通道縣在內的200多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組成的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圈。
(二)經濟發展的不足
1、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第一,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小。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歷史、交通、文化等一系列的原因,通道縣的第二產業發展十分弱;第二,內部功能動力不足,自我造血功能弱。總的來說,通道縣缺少經濟發展的主要資源,產業發展缺乏動力;第三,區位有優有劣。通道縣雖地處“一核三極四帶多點”格局的重要位置,但其根本上還是地處大湘西邊緣的待開發地區,區位劣勢明顯。
2、民族特色生態文化旅游現存的主要問題。第一,缺少資金、旅游方面的專門人才是目前制約通道縣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表現在資源開發水平不夠、旅游與生態文化的融合不夠、資源的整合力度不高、產品業態單一;第二,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提高,地區間的合作協調難度大。通道縣地處湖南省邊緣地區,又是山區,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依賴性較強,基礎設施需要進一步建設。endprint
四、通道縣發展的理念與對策
(一)發展理念
1、創新引領。通過創新發展,實現轉型升級,可以提升縣域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拉長縣域經濟短板。將縣內文化、人才、科技等創新要素更好地聚集融合,產生裂變效應,催生新產業,形成新優勢。
2、開放崛起。認識自身的區位特點,堅持開放發展。加強區內協作、區際合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立足民族地區優渥的文化厚土,推動特色民族文化產品走出去,迎接全國先進的生產技術、發展項目走進來。
3、融合發展。積極同湖南發展戰略銜接,同國家最新發展部署相協調。融入“一核三級四帶多點”的發展格局,承接新一輪的產業轉移,推動自身的產業發展。
4、綠色發展。立足于原有的生態優勢之上,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5、特色發展。在充分開放的環境下抓縣域經濟,必須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定不移走特色發展之路。在綠色生態的基礎之上,利用好當地的特色自然景觀和特色民族文化,發揮湖南省民族地區的自然人文稟賦,走上一條屬于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道路。
(二)發展對策
1、立足優勢資源,建設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立足創意開發,以旅游業作為通道縣縣域經濟支柱產業,抓精品景區建設,以雙江鎮為依托,以百里侗文化長廊、萬佛山、三省坡、通道轉兵紅色旅游為支撐,構建“一心一廊兩區”的產業聚合空間結構。
推動旅游產業與農業、文化產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致力景區精品化、服務品質化,培育以弘揚侗民族文化、繼承歷史遺產為宗旨的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體系。堅持走產業融合式發展的旅游興縣之路,以旅游為龍頭,推動旅游基礎提質、提升旅游配套服務、不斷豐富旅游新業態,實現通道縣多產業融合發展。
2、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赫爾希曼在多馬“投資二重性”基礎上提出了“投資誘發投資”理論,即:對一個部門的投資使得對另一個部門的投資變得必要而且可能。利用產業發展中的“前、后向關聯”是創新通道縣經濟發展模式的途徑之一。例如:通道縣林業資源十分豐富,現有林地217萬畝,其中用材林197萬畝,占總面積90%。林業的發展必然會誘導出木材加工業、家具業、造紙業和旅游業的發展。
立足于現代科學技術與發展理念最新成果,探索通道發展的新模式、新道路。通道縣位于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是通往中國大西南的要道。交通曾是制約通道當地發展的瓶頸,隨著張吉懷高速鐵路通車、懷通高速的運營,通道縣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要想利用好改善的交通運輸條件,需要決策者樹立現代物流理念,把通道縣放在一個邊界物流集散中心、民族特色產品的產地的定位上思考通道縣域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電子商務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電子商務運營商的產值和營業額快速增長,而利用電子商務模式,對于通道縣的企業甚至是整個產業是一條“快速通道”,通道縣的文化產品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而電子商務的興起,正為通道縣文化產品走出通道鋪就了道路。
3、以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為核心,加快城鎮化步伐。目前,通道縣城鎮化率約為32%,比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別低24.1%、15.8%、10.7%。而城鎮化率低是制約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也證明,小城鎮的發展是縣域經濟內引外聯、接受城市輻射、密切城鄉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支撐,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縣域二元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提高縣域經濟集約化程度、形成集聚效益的有效途徑。
依據國家建設特色小鎮的要求和各鄉鎮的地域優勢,在強化其作為通道縣中心城鎮職能的基礎上,將縣溪鎮、牙屯堡鎮建成全縣人流、物流中心,縣溪鎮、溪口鎮建成農村工業小區,播陽鎮、菁蕪洲鎮和隴城鎮建成農副產品的物流集散中心,臨口鎮建成旅游重鎮。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引導地區城市化,對通道縣成為民族區域文化旅游特色縣具有促進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彭寶玉,覃成林,閻艷.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分析[J].經濟地理,2007.27.5.
[2]張毅.中國縣域經濟差異變化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
[3]廖樂煥.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
[4]申群意,陳湘滿,霍徐強.湖南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評價與實證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