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江
摘要: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要為學生創建具體的、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語文,能夠切實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將情境教學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教材內容,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流露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潛能。本文首先分析了情境教學的意義和特征,介紹了目前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后總結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初中教育;語文教學;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就是利用情和境,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建學習場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的結合。教師為學生創建情境,利用其中蘊含的情感色彩來刺激學生感官,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努力獲取教師通過情境為學生傳授的知識。
一、語文情境教學的內涵和特征
(一)語文情境教學的內涵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情境就是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環境,也是促進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條件,這是一種經過優化的教學環境。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師創建的情境能夠調節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創設以學生生活學習為背景的教學情境,將語文知識和思想方法與其融合,在教學情境中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開展知識和情感教育。
情境,是由“情”和“境”兩部分構成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創設情境,還應該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其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在備課階段就要根據學生需求和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多種教學因素,高質高效的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
(二)語文情境教學的特征
要恰當的利用情境教學,就需要教師對情境教學有充分的認識,否則將會無所適從。語文情境教學的特征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才能顯現,例如問答情境的重點在于師生之間的問答,討論情境的重點在于師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討論等。教師創建的情境應該具備主要特征有:(1)具有真切感,教師創建的情境,應該與教材文本具有相似的意境和神韻,讓學生能夠通過聯想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當學習新知識時,如果能夠調動已有的認知經驗,就能夠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網絡。當然,情境的相似性并不是對已經使用過的教學情境照搬或者復制,而是通過暗示手法或者簡化的形體,創建與實體結構對應的形象,讓學生感受到真切感;(2)要富有情感,傳統教學的弊端就在于教師占據主導地位,不論是機械的填鴨式教學還是題海戰術,都缺乏教師的情感投入,學生感到學習枯燥無味,再加上教學模式和環境固定不變,導致學生對語文教學產生厭倦感。教學如果缺少情感,那么就很難取得成功,即使學生能夠接受這種知識傳授,也只是暫時的。學生就像是接受培育的土壤,而知識則是種子,那么情感就是肥料,沒有肥料,那么種子就不會茁壯生長,因此富有情感的教學情境,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關鍵作用。
二、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教學太過形式化
新課改的深入讓越來越多的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師都采用演講、講故事、表演小品、辯論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創建的情境豐富多彩。但是教師應該注意,情境的創設應該以學生需求和教學內容為基礎,例如在說明性文章的教學中,盡量使用圖片來創設教學情境;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為了表現詩詞的優美意境,可以使用動態圖片或者短視頻來創設教學情境等。
(二)情境教學抓不住重點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而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解決教學重難點,通過創建情境,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中的困難部分,一堂課中往往只需要針對兩到三個重難點進行情境創設。但是一些教師舍本求末,在一些并不重要的部分創設情境講解,教學抓不住重點,偏離了情境教學的本意。
三、創建語文教學情境的策略
(一)教學情境和課堂提問的結合
疑問是學生持續探索的推動力,通過恰當的課堂提問,能夠讓學生保持持續的學習熱情,在情境教學中,可以通過課堂提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死海不死》一課的教學中:
教師:同學們,目錄列出的兩個說明文單元里,其中一篇文章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的題目很有趣,你們能猜出是哪一篇嗎?
(學生們翻書)
教師:大家都猜到了嗎?有沒有同學說一下是哪一篇呢?
學生:我猜是《死海不死》。
教師:對,但是你們猜這一篇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因為我感覺題目很有趣,既然是死海,為什么又不死呢?
學生:我也猜的是這一篇,因為作者在題目里設置了矛盾,所以這篇文章看起來很有吸引力。
教師:有沒有意見不同的同學?
(學生沒有舉手)
教師:看來大家都很聰明,英雄所見略同啊,那么同學們看到題目中有兩個“死”,這兩個字代表的含義相同嗎?
學生:第一個死指的是不流動,第二個死指的是死掉、淹死。
在這節課的導入中,教師先讓學生猜測要學哪一篇課文,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一開始上課就被吸引,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的妙處,學生由此看出兩個“死”的不同含義,教師繼續讓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為什么死海是淹不死人的,教師隨著學生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增加教學情境中的互動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活動,對營造情境中的良好氛圍非常重要,持此之外,教師還要重視情境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和教師也成為情境得到一部分。例如在《天凈沙·秋思》的教學中,作者描寫了自己黃昏時的所見所感,而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古箏取曲目,同時在幕布上為學生投影詞中所描述的畫面,讓學生假象自己就是作者馬致遠,設想一下自己在當時的情境中會想到什么。學生們經過思考和感悟,感慨萬千:在深秋的黃昏,夕陽西下,一片幽靜中,白發蒼蒼的馬致遠走在清澈的溪水邊,一種人生的蒼涼感涌上心頭。學生和情境的結合,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作者的感受,情境變得更加具體和鮮活,學生融入到情境中也激發了他們的發散思維。
四、結束語
綜上,情境教學作為近年來受到青睞的新型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優異成績,但是針對情境教學的研究仍然偏少。教師要對情境教學有正確的、全面的認識,通過合理的設計和應用,讓情境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切實發揮作用。
(作者單位:貴州省甕安第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