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恒興
摘 要:數學模型不僅為數學表達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也為解決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建立模型是數學應用和解決問題的核心。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讓學生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提高數學素養。
關鍵詞:模型思想;數學素養;數學教學
一、加強實踐操作,促進數學建模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數學是做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學生只有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數學的思想、方法才能深深地積淀在自己的腦海中。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用于操作、實踐,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知識,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為數學模型的建立提供可能。如“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感知與積累經驗、建立梯形面積模型的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上周我們班學生表現非常優秀,得到了學校表彰的流動紅旗,同學們想想,這面流動紅旗面積有多大呢?
生1:要知道它是什么樣的三角形。
生2:要知道它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師:要知道流動紅旗的大小,也就是要知道三角形的面積,我們現在還沒掌握這方面的知識。這樣,咱們先來解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這個問題,再去算流動紅旗的面積。
2.遷移誘導,激發參與興趣
請同學們猜猜看,三角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系?聯系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
3. 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自行選擇一種方案進行探究。學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學具、表格動手操作。
(2)各小組推選一人向全班匯報過程與結果。
方案一:在方格紙上,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拼成一個長方形。從圖中可以看出,長方形的長等于三角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三角形的高,把數據填入手中表中,比較三角形與長方形面積有什么關系?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直角三角形面積等于長方形面積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追問:為什么要除以2?
方案二:在方格紙上,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一拼,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圖中可以看出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把數據填入手中表中,比較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關系?
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銳角三角形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
師再次追問:為什么要除以2?
方案三:在方格紙上,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一拼,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圖中可以看出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把數據填入手中表中,比較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關系?
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鈍角三角形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三角形面積字母公式:S=ah÷2
(3)師生小結:同學們用各種方法,把手中的直角、銳角、鈍角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根據三角形與其他圖形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底×高÷2 。現在能幫老師解決問題了嗎?
上述教學中,學生經歷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在猜測與驗證中,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分析歸納,從多種方案中都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充分體驗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數學模型的形成過程。
二、引導抽象概括,成就數學建模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抽象與概括是數學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形成概念、得出規律的關鍵性手段,因而,也是建立數學模型最為重要的思維方法。抽象是從許多數學事實或數學現象中,舍去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而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而概括則是把抽象出來的事物間的共同特征歸納出來,它以抽象為基礎,是抽象過程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學習“生活中的比”整個過程如下:
(l)具體情景:相片B、D與A相像,那為什么這幾張相片比較像呢?你的想法是什么?……
(2)列式計算,討論結果的表示方式。
相片A:6÷4=1.5;相片B: 3÷2=1.5(長除以寬的商相同);相片D:12÷8=1.5。
得出:6÷4=3÷2=12÷8
通過以上列式,以數學語言的方式總結表達出來,得到結論: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從而得到比的概念: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3)用字母公式表示除法與比之間的聯系:a÷b=a∶b(b≠0)。同理通過分數與除法關系,可以揭示除法、分數與比之間的聯系:a÷b=a∶b(b≠0)。
從中發現,這個片段學習過程,正是從一些具體數學例子,去掉非本質的屬性得出規律,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模型”的過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來學習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數學問題時,可以得出這樣的規律:許多不同類型數學問題,可以概括相同數學模型。例如,小學數學中平均數應用題、歸一應用題、行程應用題等,所具有的相同的數學模型是:總數÷份數=平均數(速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平均數)。可見,數學模型是一種數學抽象,它拋開了一切非本質的屬性,闡明了系列問題中最主要的關系和特征,并用數學符號加以表述。學生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建立數學模型,就能夠有效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成功解決問題,深入模型應用
數學建模的目的是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系列數學建模的過程,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數學模型。建立一個好的數學模型對解決該類問題的幫助是非常之大的,如“雞兔同籠”問題學習,就是通過“雞兔同籠”這樣的一個有趣情景,使學生在腦中牢固建立起“雞兔同籠”的模型,再在解決問題中用上這種模型。
如問題:“連芳的儲蓄罐中有1元的硬幣和5角硬幣共100枚,總面值是60元。問1元的硬幣和5角的硬幣各有多少枚?”解答此類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猜想,試著把1元的硬幣看成“雞”,5角的硬幣看成“兔”,再運用已學過的“雞兔同籠”模型來解決:1元的硬幣數量:(60-0.5×100)÷(1-0.5)=10÷0.5=20枚;5角的硬幣數量:100-20=80枚。通過這樣的轉化,使問題得以具體化、模型化,從而輕而易舉地使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會到了模型思想的魅力,從而更加激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結語
總之,數學模型無處不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對一系列數學模型理解、把握并加以運用的過程。數學教學應重視模型思想的滲透,幫助學生把握數學的本質,建立相關數學模型,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形成應用數學模型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讓數學學習過程真正成為提高數學素養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馬國華.數學思想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