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華
摘要:鉗工實訓教學當今面臨著諸多挑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線切割等設備加工精度越來越高,鉗工的加工手段逐步被淡化。然而,我們各行各業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卻隨時隨地能夠應用到鉗工最基本的一些技能。一邊是鉗工的實用性,一邊則是學生興趣不濃厚、厭學及怕苦怕累、缺乏耐心等現象。本文對鉗工實訓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實操興趣的手段進行探索。
關鍵詞:存在問題;網絡結合;激發興趣
一、鉗工實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玩手機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網絡的覆蓋越來越廣,手機已不是少數人獨有的專屬,普通大眾擁有智能手機的數量迅猛增加,平均每個人至少都更換了兩到三臺手機。并且手機的便利性占領了原來電視機的很多市場,讓人們隨時隨地的與外界溝通聯絡,手機已經成為人們必備的裝備,被稱作人體的“電子器官”。
可是,由于學校氛圍的寬松性、包容性以及當代學生群體的自我意識極強,隨處玩手機打游戲看電視聽歌曲等的現象非常非常的普遍。這種習慣性也蔓延到了上課期間,在上課的時候玩手機的學生不在少數,且少數的人屢教不聽。
(二)怕吃苦缺乏耐心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隨著我國的經濟日益強大,國家對學生的補助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家庭條件改善了很多,許多學生在小沒有吃過苦,在家里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心肝寶貝,加上都是父母親的心頭肉,沒有受過勞動的辛苦,對于鉗工實訓覺得勞動強度大,而且是手握鉗工的工具,鋸弓、銼刀都有些油污,臟,再加上鉗工實訓的環境肯定沒有電腦室、教室的教學環境好,相當一部分的同學稍微練習個3到5分鐘就不想干了。
(三)對鉗工的實用性認識不足
大多數的同學認為鉗工的手工操作又累又苦,現在現代的加工設備幾乎都用電腦來控制(數控車、數控銑,線切割等),認為手工操作已經過時了……從而導致許多學生不愿意動手,僅僅是幾分鐘的熱度,就盼望老師早點下課,缺乏很好的耐心。
(四)先天缺乏鉗工的感受環境
學生們幾乎都是從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過程,幾乎都是兩點一線,即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根本沒有時間去感受到使用鉗工技能的場合和環境,對鉗工的作用屬于一個空白的真空。
二、教學手段的探索
(一)前導非常重要
鉗工實訓在開課之前必須先進行鉗工的作用、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意義的宣講。并且,要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向同學們解說(比如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和使用的衣架,實物展示),如何將一節鐵絲通過手錘、鉗子、等等工具,利用手工制作出來,從畫草圖、從標注主要部分尺寸、劃線、制作加工……
只有拿學生們見過,接觸過的物品來舉例,才能讓他們有切身的體會和參與感。
(二)有效利用“互聯網+”
(1)組建云班課。利用班級的qq群微信群、云班課等現代網絡科技,與同學們互動溝通,進行限時手勢報到點名、交作業登記等等,將“互聯網+”融入教學過程中,不能死守幾十年沿襲下來的傳統教學手段,如不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就難以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不能和同學們同頻共振,同學們難以對鉗工這門學科有興趣。
(2)布置課前課后作業相結合。在上課前的1-3天或5天,通過群公告的方式布置,預習即將上課的內容,讓學生們對所學內容有粗略的了解,事先在腦海里面有印象。每次課程結束以后布置安排同學們通過網絡看相關部分的視頻和其他內容,逐步培訓學生主動學習、有興趣學習的習慣。
(3)教學進行中安排某個時段,叫同學們打開手機,打開數據上網查詢與本課堂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在上鋸削練習時可以叫同學們上百度或360查詢鋸條的規格、材料、鋸齒安裝的方向等等;請某一個或幾個同學上講臺跟同學們講述所查詢的知識點,活躍課堂氣氛對填鴨式的教學做改進。
(三)設計階梯式的子項目保持學生興趣
一個班的同學當中因家庭環境、生活背景不盡相同,對所學所做的實訓內容會導致少部分同學完成得比較早,大多數同學尚未完成本課程時限內的任務,這少部分的群體,就設計幾個小項目,難度系數略微高一些,讓這部分同學進行練習以免他們在等待大部分同學進度的時間內,因為不知道要做什么而失去興趣。
安排這少部分同學進行難度高一些的子項目練習,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激勵那些未完成項目的同學爭強好勝的精神,積極努力提高效率,向優秀的群體靠攏。
(四)分組配對練習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按照工位,分組兩到三個人一組,進行綜合練習如凹凸件的配合鋸銼修配練習,幾個人完成一個項目既分工又合作,只有協作好加強溝通互相協調配合才能共同完成任務。在校期間從課堂上就培訓同學們,逐步明白當今的社會是團隊合作的社會,要學會并善于與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將來的事業取得成就。
(五)多贊美少批評
對于那些在實訓中表現良好、動作規范到位、積極認真的同學,馬上進行公開的口頭表揚,大張旗鼓地贊美他們。每個同學的內心,包括我們成人在內,都樂意得到他人(特別是長者或尊敬的有威望的老師)的肯定和贊美,老師對學生的某一、二個方面的肯定表揚,會很大程度的激勵到他們,甚至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一生。
三、總結
所謂“教無定法”,沒有哪一種固定的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每一個學校每一個班級,當時所處的環境不同采取的教學方法也需要做調整及某個環節的改變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今的學生群體,的確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他人合作,吃苦耐勞差等等的不足,然而,他們的知識面廣,思維活躍,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強,這是他們的優勢,我們作為教師,也須與時俱進,不忘初心,把學生當著自己的孩子來對待,用愛心耐心去對待他們,不僅僅教會他們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成為他們的朋友,引導、訓練他們懂得做人、尊敬師長尊敬老人,是他們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