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濤
摘 要:電影的生動形象與直觀,非常符合青少年兒童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
關鍵詞:電影片;語文教學;口語能力;寫作能力;鑒賞能力
電影是一門融文學、戲劇、音樂、繪畫和攝影等多種藝術門類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承載形式,優秀電影以其生動、直觀和豐富的知識內涵而極具教育功能。電影的生動形象與直觀,非常符合青少年兒童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青少年學生對電影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渴望有機會看電影。
實踐證明,合理地將優秀電影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創設出生動逼真、極富感染力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在活潑、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通過感受、體驗與感悟,自主地追求個性完善、情操升華,主動地努力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經過幾年的親身實踐,筆者由衷地感悟到:優秀電影的確是語文教學的好幫手。本文就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優秀電影資源,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習作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談幾點實踐體會。
一、煽情激趣,培養口語能力
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發展口語能力最重要、最佳時期。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說”有著本能的特殊需求和濃烈的興趣,他們想說、愿說、樂說。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緊緊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遵循小學生語言學習的身心特點,因勢利導。實踐表明: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合理地運用電影教育資源,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保護和發展學生想說、愿說、樂說的興趣。
1.創設情境,揭示話題
電影聲像俱備,人物故事情節完整,聲情并茂,能創設出生動活潑的問題學習情境。如學習《神筆馬良》一文,運用電影片段引導學習,效果非常好。生動直觀的畫面,情感鮮明的劇情,形象活潑的人物表演,能磁鐵般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與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
學生們為貪心的財主受了懲罰而大聲喝彩,為馬良的勤勞、善良與智慧而贊嘆。他們情緒高漲,感觸極多,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在故事情節的感召下,他們有許多話想說,想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說的興趣”和“說的話題”都是自然生成的。此情此景,教師如能因勢利導,定會收到錦上添花的良好效果。我們會被學生濃厚的興趣所感染,會陶醉在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頗有見地,充滿童真而不乏智慧”的談話中。
2.模仿表演,發展技能
好奇好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根據這個特點,進行學生“模仿秀”表演,發展學生“說”的技能。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在活動中學,讓妙趣橫生的劇中人物表演成為孩子們說的示范和榜樣。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課文中人物,劇中“說”的情感及言語表達方式,并學著說。如學習《白發水瀑布》一課,筆者就在引導孩子們回憶片中內容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別扮演長發妹、黃毛巨人、老爺爺等角色,并通過學生個別表演、派對表演、小組互助表演及上臺表演等多種形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孩子們詼諧的語言、夸張的動作、滑稽的表演會激活沉悶的課堂,其樂融融的和諧學習氣氛,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會合作,學會口語交際技能。
3.學做導演,拓展能力
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能力,看過影片之后,他們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產生很多奇思妙想,會閃現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對于學生的想象力,教師要提供時空和機遇,予以保護,促其發展。讓學生做小導演,拓展劇情,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形式和途徑。如上《長大尾巴的兔子》一課時,筆者發現,在觀看完影片之后,學生還久久地沉浸在愉悅的故事情節中,形象的直觀畫面還在刺激學生感官,意猶未盡。于是我想,如果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及時地引導學生續編故事,定能有效地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于是我便試著讓學生續編故事,要求每個學生都動口述說。學生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都爭先恐后地想著、說著。通過學生續編故事競賽,結果發現,不少學生不僅把故事編得合情合理、情節完整,而且還有板有眼。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口語能力得到了發展,相互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劇情導寫,培養寫作能力
在小學生作文時,由于小學生生活范圍比較狹小,閱歷淺,實踐體驗少,所以,寫作文時常常感到材料的貧乏,為了讓孩子從小感到寫作文是高興愿做的一件事,從小激發寫作的興趣,運用適當的影片片段教學作文,可把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情、景、事、物搬進課堂,真實地展現給學生,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
1.記錄劇情,模仿寫
小學生作文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有話可寫。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影片中活生生的畫面和音像刺激感官,不僅可以讓學生有話可寫,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如,二年級有個《小朋友怎樣救小鳥》的看圖作文訓練,其中兩幅圖的大意是:一只淘氣的小花貓爬上了樹,準備吃住在茂密大樹上的幾只小鳥,住在附近的小朋友看到了這一情況非常著急,他會想什么辦法救出小鳥?如果老師只是要學生仔細觀察靜態的畫面內容,大膽地想象,結果也只能是因學生對此情此景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還是無話可寫。能寫上三言兩語也就相當不錯了。但如果利用相關的電影片段進行“導寫”,結果就會大不一樣。我的做法為:一是播放影片,體驗感知。二是記錄對話,仿著寫。三是觀察圖片,想象寫。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想象豐富了,思維也活躍了。最后學生把看到的都記錄下來了,把心中所想的寫出來了,內容不僅合情合理,有的還十分生動有趣。
2.引導觀察,拓展寫
從影片中剪輯的各種教學片段進入作文課堂,課堂便活躍起來,學生在找到寫作材料的同時,又能了解課堂以外的世界各地、人與自然等,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現實生活乃至更遠的地方。要求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并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能拓寬視野,啟迪文思。如,引導學生通過生動活潑的畫面,讓學生體會屏幕上動物形態各異的姿態,并抓住其特征寫出《我最喜歡的XX》。學生們寫起來就覺得文思泉涌,有內容可寫,非常輕松。這種“觀—記—想—寫”結合的寫作訓練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形成,同時也能很好地提高學生寫的興趣和能力。
三、體驗感悟,發展鑒賞能力
欣賞美、鑒賞美和創造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必須從小學生抓起。要想學生通過朗讀把一篇課文讀出韻味,讀出情趣,讀出美感,除了有老師的點撥,還需要加強平常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利用優秀影片中生動形象的對白,對學生進行欣賞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如在學習《司馬光砸缸》一課時,教師先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然后播放動畫片《司馬光砸缸》,學生就會對課文內容又有進一步的了解。片中人物生動的語言也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文中的情感之美、言語之美和情境之美學生們就有了更深的感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學生家里都有電視、電腦和VCD播放機,在家里也能看電影。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社會教育資源,有目的、有計劃地要求學生在課外觀看一些內容健康的電影,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我深深體會到,把優秀的電影資源融入語文教學中,寓于語言學習之中,將學習情境通過影片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的問題情境之中。學習會變成一件非常愉快而有趣的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了,你會感覺到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需求。
參考文獻:
[1]馬升春.電教媒體,語文教學的好幫手[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10):150.
[2]張小寶.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教學內容之變革[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2):137-145.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