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美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極大影響著小學生語言發展與語文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風格等也都會從教學語言的具體運用上體現出來。針對缺乏語言活力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現狀,必須抓住語文學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逐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把握和運用能力,以準確、優美的“語文”的語言引領小學生興致盎然地走進語文,讓語文教學煥發出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特點;教學措施
小學生要養成優秀的語文能力必定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語言教學對小學生來說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要依據小學生年齡階段的特性以及生理狀況施行有效的語言教學,促使小學生能夠在教師良好的引導下感受語言的魅力,呈現優秀的語言能力。
一、典范性
巴金曾說:“教師是智慧與知識的化身。”教師的言行舉止將直接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本源。如果說教師的語言是無形的模范、有聲的行為,那么,教師的行動就是無聲的言語、有形的示范。我們常講“為人師表”,語文教學中的“師表”就是指教師口語的典范作用。因此,為了使教學語言發揮正面模范作用,教師必須采用具有典范性的教學語言。尤其是在小學這一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學生的學習基本依靠模仿進行,典范性教學語言的運用就顯得更為重要。它不僅能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還能為今后小學生的語言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學習語言創造良好有益的環境,確保使用符合國家詞匯、語音、語言要求的教學用語。除此之外,為了避免教師教學語言出現“南腔北調”的現象,教師還要通過“全國通用普通話”的考核,采用最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做到口語教學吐字清晰、聲音嘹亮、語調適度、自然,這樣才能實現學生語言的長足發展。
二、科學性教育教學的本質是科學的傳播,語文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擴充學生的語文知識、傳達細膩準確、合乎科學的情意。教師要正確掌握詞語的含義、語體及感情色彩等語言元素,并且能夠深刻、準確地表達、分析與講授語言知識。例如,在講授小學語文課本中《落花生》文章時,教師就要注意到“落花生”是花生的別名,不要未經調查與查證,就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種花生”,造成了理論性錯誤。再如“對于這個同學的解釋,有人堅決不同意,而我認為是對的”這句話的理解,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到底是“有人堅決不同意”我認為是對的,還是“對于這個同學的解釋”我認為是正確的,教師表達不清楚,學生也就難以理解。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務,必語意明白、毫無歧義地進行語言表達。另外,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抓住重點,凸顯精華,不僅要做到在精處潑墨如水,還要做到在次要處惜墨如金,這樣方能達到“約而不失一詞”“立片言可以明百意”“豐而不余一言”的境界,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無限的知識,真正到達以簡駕繁、以少勝多的至高境界。
三、可接納性
為了能讓小學階段的學生樂于、易于接受教學安排,并且完全理解并充分掌握教學內容,小學語文口語教學應當盡可能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從具體的表達手法來看,教師應該多使用小學生所熟悉的手段及方法,多使用生動形象活潑的表達形式。例如,根據低年級的小學生樂于想象的思維特征,教師教學的口語表達除了要注意語法的簡單淺顯、詞語易于理解、表達有趣活潑外,還應有意識地拓展他們的抽象思維。而對于抽象思維能力已經有一定基礎的高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則要側重使用更加嚴謹的口語表達。如在進行詩歌《瀑布》的教學引導時,我這樣設計課程引入的:我的故鄉有一條小河,小河里的水緩緩地流淌著;我們的祖國有長江,長江里的水向前奔涌著:大海里的水更加洶涌、澎湃。無論是小河里的水還是長江里的水,或是大海里的水,都在馬不停蹄地向前流淌著。但是有一種水卻一反常態不是向前流去,而是自高處的山峰上傾瀉下來,同學們知道它是什么水嗎?(大部分學生很快聯想到要講的是“瀑布”,心中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誰見過瀑布?有的學生心里可能在想,它是水為何叫做“布”哪?或許還有學生想,瀑布從高處的山上徑直向下傾瀉,情景必定美妙極了!下面就讓我們共同學習一首褒贊魅力瀑布的小詩吧。這種教學引導法,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小河、長江等向前流動的水,來展示另外一種種流動方向的水——瀑布,引發了學生好奇的心,使之容易接受新知識。
四、生動性
生動性指的是教學語言必須生動、形象、有活力。為了做到與小學的語文教材、小學生思維特點相適應,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形象生動。小學教材中生動形象、耐人思考的作品俯拾皆是,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教科書創設的意境形象、解除疑惑、領悟道理、掌握作品、培養形象思維,教師就要善于使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開展課堂教學。我國著名教育家李燕杰曾說過:“講到最為動人的事例,最為典范的人物,最為吸引人的情節,既要細致刻畫,又要有聲有色,使聽眾聽之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由此可見,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風趣,化深奧為淺顯。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課文《月光曲》的教學時,講解“幽靜”一詞,教師如若僅依照詞典呆板的解釋為“安靜幽雅”,雖然十分準確,但是學生不能理解它的真正意境與內涵。但如果教師創設一個生動的環境來解釋,效果就顯而易見。“在一個月光朦朧的秋日夜晚,小鎮的河邊有條無人行走的小路,穿過這條小路,在閃爍的燈光下只能看到遠處的茅屋,只能聽到斷斷續續的琴聲,這大概就是文中所描繪的幽靜的至高境界吧。”這種形象生動的描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沉醉在“幽靜”的氣氛之中,深刻體會到安靜曠遠的意境。
五、結語
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對教學語言進行有針對性的運用,通過科學性、典范性、可接納性以及生動性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不僅將教師的素養展現了出來,還進一步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素養,同時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相信在不就的將來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