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婷
[摘要]近年來腐敗犯罪呈現跨國性、復雜性的發展趨勢,給各國打擊腐敗犯罪提出了新的挑戰。2005年,《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應運而生,為國際反腐敗合作開辟了新天地。文章認為就我國而言,許多腐敗分子主要向與我國沒有訂立引渡條約的國家逃匿,由于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引渡原則等方面存在沖突,故文章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對我國反腐敗國際合作中的引渡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反腐敗;國際合作;引渡
一、《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背景下我國國際合作中存在的引渡問題
自美國學者約翰·魯杰第一次提出“國際機制”一詞,逐步演變為“國際合作”,目前各國已在各個領域進行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20世紀90年代是反腐敗國際合作蓬勃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跨國交往發展迅速,伴隨著國際貿易、跨國定居、移民等的發展,各國對于跨國犯罪的控制與懲治陷入困境。同時,由于國際腐敗問題愈發嚴重,受到國際的廣泛關注,以透明國際為代表的反腐敗國際組織并發展起來,一些諸如國際商會、世界銀行的國際組織也制定了所涉領域內反腐敗的制度。此外,各國出于本國政治經濟利益與懲處犯罪的考量,進行立法以推動國際合作,同時積極地進行反腐敗的國家間的合作,并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形成一些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如1977年美國《反對外腐敗行為法》、澳大利亞提出的《刑事司法協助示范條約草案》、美洲國家組織出臺的《美洲國家反腐敗協議》等。在跨國腐敗問題愈發嚴重的背景下,聯合國于2000年組建了特設委員會進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起草,各國積極地參與討論,歷經了7次會議的商榷與修訂,于2003年第58屆聯合國大會中審議通過,并經過各國簽訂、至少30個國家批準后,2005年正式生效。
雖然《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四十四條對引渡制度進行了較全面的規定,但是由于該公約多為建議性質,而各國文化傳統、法律制度不同,仍會出現實踐困境,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1.《公約》第四十四條第四款的規定體現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則。政治犯一直以來是因國而異的概念,公約企圖用建議性的規定通暢引渡之路,但其判斷標準仍歸于締約國國內法,不能解決國際合作引渡中的“政治犯困境”;2.《公約》未明確規定“死刑犯不引渡”原則,但該原則作為各國認可的引渡條約的原則之一,體現于聯合國《引渡示范法》第四條第四款。而我國《刑法》仍有死刑規定,成為引渡合作阻礙;3.《公約》第四十四條第五款建議,各國可以以本條約為引渡依據或者尋求訂立雙邊或多邊條約以執行本公約,推動各國反腐敗國際合作。這種建議不具有強制力,而引渡制度的多方面都直指一國法律制度及法律傳統,難為各國所接受;4.《公約》第四十四條第九款要求簡化引渡程序及與之有關的證據要求,而各國引渡條約通常針對所有類型的引渡請求,若要求締約各國進行整體制度調整與程序的簡化,恐怕很難協調統一。
《聯合國反腐敗條約》對國際社會反腐敗國際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在實踐中,各國基于利益、制度等的考量,始終很難在反腐敗國際合作中邁出飛躍性的一步,阻礙打擊跨國腐敗犯罪。
二、國際上引渡合作制度的變化
隨著各國間推進引渡制度合作,一些國家間的引渡條約或相關法律文件中體現了變通性規定以及替代性措施規定,給我國參與反腐敗國際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一)對“條約前置主義”的突破
“條約前置主義”是一國請求另一國引渡犯罪嫌疑人時,應當以兩國之間存在雙邊引渡條約為前提,而世界上很多國家間并沒有相關的制度安排,不利于實現一國司法管轄權,易使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一些國家進行了相應的制度調整,有的國家放棄了引渡的“條約前置主義”,認為國家間沒有引渡雙邊條約、符合引渡基本條件的前提下就可以啟動引渡程序,如英國2003年《英國引渡法》第七十條第七款、新西蘭1999年《新西蘭引渡法》第十二條、印度1962年《印度引渡法》第三條等。有的國家則靈活處理,認為國家間可以依據締約國加入的多邊條約或者個案協定進行引渡,如1988年《尼泊爾引渡法》第二條、1988年《澳大利亞引渡法》第五條、1999年《加拿大引渡法》第二條等。還有比較特殊的一種制度安排,美國《合眾國法典》進行修訂時,規定了一種旨在保護本國利益的極端情況下可沖破“條約前置主義”束縛的情形,即非美國國民或者永久居留于美國的犯罪嫌疑人侵害了美國國民的暴力犯罪,在不屬于政治類犯罪的案件中,可以在沒有引渡條約的前提下啟動引渡程序。
(二)對引渡程序的簡化
傳統引渡程序復雜,不利于打擊犯罪,因此簡易程序應運而生。簡易引渡程序是在被請求引渡人同意自愿接受引渡的條件下,省略一般的審查程序,快速將該人移交給請求國的程序。這是在考慮被請求引渡人意愿基礎上進行了制度簡化,如聯合國在1990年《引渡示范條約》第六條、1995年的《歐盟成員國間簡易引渡程序公約》、1999年《新西蘭引渡法》及英國2003年《英國引渡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等,從證據的提交、被請求國當局的審查、引渡后的處理方面簡化,為引渡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以逮捕令為依托的逃犯移交制度
這種制度主要是聯系較緊密的區域間或者是少數國家之間簡化引渡制度的替代性制度,在一些列明的罪行范圍內,只需要填寫統一格式的“逮捕令”,進行形式審查,即可引渡。如,歐洲共同體委員會2001年的《關于歐洲逮捕令和成員國間遣返程序的委員會框架決定》、英聯邦國家間2002年修訂的《關于在英聯邦范圍內引渡的倫敦安排》、意大利與西班牙2000年的《意大利共和國與西班牙王國關于通過在共同執法領域采取超越引渡的措施追究嚴重犯罪的條約》等均有體現。
總的來說,各國為了避免引渡制度繁雜費時的缺點,提高國際犯罪司法懲治效率,從引渡制度本身和其替代性措施入手進行優化,為該制度的完善邁出一大步。
三、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背景下完善我國國際合作引渡制度的建議endprint
在對國外經驗借鑒的基礎上,筆者從反腐敗引渡制度本身和替代性措施兩方面著手,提出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框架下完善反腐敗國際合作中有關引渡困境的建議。
(一)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四十四條語境下加快反腐敗國際合作
至今,與我國訂立雙邊引渡條約的國家仍在少數,我們應借《公約》之機、承其宗旨,就反腐敗這一方面的引渡達成雙邊、多邊的協議安排,同時努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腐敗犯罪的非政治犯的認定
從概念上看,腐敗犯罪與政治犯沒有直接關系,但各國擔心請求國以某種表面上非政治類的罪名為名請求引渡,進而達到懲治政治犯的目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明確,腐敗犯罪不應視為政治犯,但是賦予各國予以判斷的權利。為了避免條約相對方對以腐敗打擊為表、實則為政治犯追擊的顧慮,建議在條款的訂立時做出如下設計:一方面,將“根據本《公約》確立的任何腐敗犯罪均不應當視為政治犯”作為一項原則性的條款列在《公約》中,具有一般性的指導意義;另一方面,應當規定請求國提供的腐敗犯罪證據的完整性與充分性,以及不存在被請求人有作為請求國政治犯嫌疑的證明材料,同時,列明“特定化原則”,即請求國若請求引渡成功,回國后以其所請求引渡的罪名和所判刑罰等內容依法處分。
2.承認“死刑犯不引渡”的原則
目前,大部分國家已經廢除了死刑,而我國在貪污罪對死刑的保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追逃腐敗分子。在我國,死刑之源要追溯到“殺人償命”的傳統思想,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導致死刑廢除的進程停滯不前。筆者認為短時間內從整體上廢除死刑有失現實性,所以承《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之精神,在腐敗犯罪方面先做修改,畢竟這類犯罪不是嚴重暴力性犯罪,我們應當溫和對待。
3.充分簡化引渡程序,提高反腐敗國際合作效率
各國普遍對引渡請求實行“雙重審查”,即由司法機關和政府主管機關共同實質性審查引渡請求,耗時且不利于盡快追逃。借鑒《引渡示范法》及歐盟、新西蘭的簡易程序設計,筆者認為我國在與其他國家進行反腐敗合作時進行以下簡化,其一,如果被請求引渡人同意,請求國無需提供正式的請求書文本,被請求國應當在一定期限內移交被請求人;其二,如果被請求引渡人不同意,請求國提交正式的請求書文本,被請求國主要進行司法審查的部分,確保被請求人確實犯有腐敗罪,并且在保證被請求人充分享有訴訟權利的前提下,其余部分在與請求國訂立條約時相應簡化,并規定時限,以縮減引渡時間成本。
(二)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框架外發展替代性措施——“反腐敗國際合作逮捕令”
筆者在分析“逮捕令”制度、“簽注逮捕令”制度與國家間特殊安排的基礎上,認為各個締約國可以制定統一制式的“反腐敗國際合作逮捕令”,以促進各國打擊腐敗犯罪方面的聯系。首先,對提交、接收逮捕令文本的主體予以規定,一般情況下是一國當局的代表機關或者代表;其次,對書面逮捕令應當包括的具體內容列舉,通常情況下包括請求國、被請求國、被請求人詳細身份信息、請求事由、腐敗犯罪證據、請求國追究刑事責任的國內法依據等內容;第三,逮捕令的形式化要求,應當在最初參與該逮捕令協定的國家間協商確定,具有統一性;最后,明確逮捕令的程序,由于逮捕令是引渡的簡便替代措施,可以規定收到請求國提交的統一制式的逮捕令的一定時限內,進行整體形式審查與證據的形式、實質雙重審查,符合要求后立即逮捕被請求人,逮捕后一定時間內移交,并完成移交與接收的相應手續。這樣既可以簡便各國之間的打擊犯罪的合作程序,也可以促進各締約國履行條約義務。
總體來說,在借鑒國際做法和分析我國現狀的基礎上,從《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體制內與體制外提出筆者完善的建議,也詳細敘述了具體內容改進的思路,在雙管齊下的制度推進下,國際打擊腐敗犯罪的進程會穩步推進。
[責任編輯:張東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