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要】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學習語文不僅僅是運用語言文字去感知和表情達意,更重要的是發掘和體悟文本之中蘊含的哲理性與思想性,從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思維和審美的能力。長期以來,許多閱讀教學都過分地側重學生讀書技能訓練,而忽視了發掘和體悟文本之中蘊含的哲理性與思想性,觀摩了諸多優質的課后,我把語文的教學大致分為三個梯度,即“深入文本” 、“擁抱生活” 和“感悟規律”。
【關鍵詞】讀書 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07-02
所謂“深入文本”就是對教材的定位與挖掘,它要求老師要有一定的閱讀深度,并能夠一步步引導學生找到往文本深處走的路。作為指教者僅僅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出作品的寫作特色是遠遠不夠的,更要體會到作家的情緒,站在筆者的高度去看問題、想問題,品味出更深層次的意味。之后的教學才能引導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先觸摸到擋在前面的“門”,激發學生探知的欲望,學生才更迫切地需要找老師來拿開“門”的鑰匙,也就是讀書的方法。然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他們對門后的道路進行探索。在這期間,老師要做的就是就是提醒學生不要走“岔路”,并組織好他們的力量,使得大家能夠團結起來掃平路上的一個個障礙(難點),標記好一處處重點“路段”(重點),直到到達文本的核心。學生吃透文本的過程就是對事物本質逐漸解析的經過,因為學生的能力存在差異性,所以,這一環節我們再怎么深挖都不為過,其目的是讓學生都能在語文的課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滿足感”。
那么,充分了解了這“一事一物”,是否就代表這一課已經“學好”了呢?不然!因為,文本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其映射出的是生活的一個角落,它的作用可大可小。往大里說,它是老師教學時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同學們形成并完善學習方法的必經之路;往小里說,它就是我們“大語文觀”學習中的一個參照,為我們走進生活提供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架設起一座橋梁。這座橋讓我們從文本本身走出來,融入到生活的“大舞臺”,這樣學生就不再像以往那樣只能在“管中” 窺豹,而是深入其中,更加全面地融入這個多彩的社會,體驗不同的人生,豐富自身的閱歷,感悟生命的真諦。在他們人生的啟蒙階段,就引導其形成正確鮮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故此,我把這一階段定為“擁抱生活”,也是寄托了一種積極陽光的生活熱情。技巧就是善于發現生活中有意義和有趣的人或事物,而且要勤于思考和想象。作為自己的知識積累,這就是自己的“墨水”了。當然多看書是必不可少的了。看書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是你的文筆更加優美,還可以引起你的思考,當然,生活中多留心經歷過事情,把自己的情感歷程及時記錄下來,在遇到類似情景的時候方能理論聯系實際談出個人的見解。
一直欣賞一句話——“好的文章都源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個人認為,前半句是對作家文筆魅力的肯定:它能夠輕易在人們腦海中勾了一幅幅的生活場景,使讀者很容易地融入到一個個書中的角色中去,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而后半句則因人而異,因為這一部分正是要求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去俯視生活、感悟規律——“大浪淘金”真正能從平凡中梳理出不平凡的東西,這并非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需要我們有總攬全局的眼界和提煉精華的技能。真正的讀書不含任何目的,諸如應考、炫耀等因素不該混入其中,視讀書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牽強、不做作,讀時會不自覺地將心神投入,枯燥煩悶時,讀書讓人心情愉悅,心潮起伏時,讀書讓人平靜自然。長此以往,讀書改變的將是一個人的品味和眼界,也會磨煉出他遇事不驚、百折不撓的生活態度。學生讀了一些書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后,就會禁不住拿起手中的筆,抒發出自己的見解,描述他眼中的天地,這一步走得自然而然,不約束、不強制、一切水到渠成。我希望我的學生是擁有這份語文功底的人,所以,每節課我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讀文章,重視隨堂生成的不一樣的觀念,肯定他們思想中迸現的“火花”,因為與眾不同并不意味著它就是錯的,學生常常在鼓勵中闡明觀點、樹立信心,也往往是這一過程培養了他們思辨的意識,讓他們終有一天會達到我的期許。
語文這門學科不僅僅是運用語言文字去感知和表情達意,更重要的是體現人文內涵。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得到的往往不相同。當學生養成了“品讀”文章的習慣,具備了深入淺出剖析文章的能力,方才達到了我們向課堂要效率,跳出固有教學模式這一囹圄的目的。這是一項長期的育人工作,要想收獲最為甘甜果實,需要我們老師用持久的毅力與汗水去澆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