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嫦
【摘要】當前,在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有序的發展中,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對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的有效思考,成為小學數學教師重視的教學內容之一。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有利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實現簡活化的教學目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非常重要。本文將簡要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方面的相關內容,旨在更好的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小學 數學教學 簡活化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21-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新課程改革的工作的開展,更加重視提高數學教學的簡活化及有效性。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教學目標,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積極探究如何實現小學數學簡活化教學目標。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巧妙的教學方案,簡化教學程序,明確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充分學習數學知識,并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在數學教師探究教學簡活化的基礎之上,合理的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逐漸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一、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繁瑣的教學方案及教學過程,往往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課程的心理負擔,加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不同,常常導致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數學學習成績不理想。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有利于改完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數學教學模式,促使數學教師更加重視探究如何實現簡單、簡活化的教學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中,數學教師可以更好的實施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學習數學知識。在數學教學環節,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應用的奧妙。例如:為什么三角凳的穩固性較好等常見的事物包含的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教學方案,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而言,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策略
為了有效的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結合實際的教學活動,積極的探究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發展意義。一般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策略主要有:創設自然、簡單的學習情境;追求簡活、清晰的教學過程;巧妙的設計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內容。
(一)創設自然、簡單的學習情境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創設自然、簡單的學習情境,為學生學習數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可以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五年級第十冊的約分和通分時,我就利用生活中的減肥和增肥現象來描述通分與約分,讓同學們輕松地聯系到實際理解通分和約分的依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就是分子和分母進行減肥運動,通分就是分子和分母進行增肥運動,而分數的大小不變。這樣,在創設自然、簡單的學習情境的過程中,抽象的數學知識在活生生的生活現象中得到建構,變得通俗易懂,幫助學生消除學習數學的緊張感,降低學習壓力,更好的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愿意探究學習。因此,創設自然、簡單的學習情境,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策略之一。
(二)追求簡活、清晰的教學過程
在數學學習中,追求簡活、清晰的教學過程,是小學數學教學簡活化發展策略之一,也是數學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追求簡活、清晰的教學過程,促使數學教師簡化教學方案,更加重視學生自我探究學習的過程,利用常見的生活現象、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以簡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所學的知識。例如,在學習簡單的方程式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孩子們自制的天平體現左右相等的關系,在教學圖形的運動:旋轉的時候,讓孩子們在教室里旋轉,讓他們通過活動感受旋轉的三要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因此,追求簡活、清晰的教學過程,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巧妙的設計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實踐學習活動中,巧妙的設計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的四則混合運算中的乘加混合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3個6人小組同學站起來,再讓一個7人小組同學站起來,接著讓孩子計算4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再從學生列出的方法中抽出:6×3+7=18+7=25 7+3×6=10×6=60,從而自然進入新課:乘加教學,并展示學生的計算過程和結果,最后讓孩子們動手數一數4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這樣利用生活的實際情況來判斷以上的計算過程及結果哪個是正確的,進一步印證了7+3×6的計算順序應該是: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這樣的設計讓孩子從直觀的生活中體現數學。
參考文獻:
[1]許彬.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3,(11):14-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