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麗艷
【摘要】新課程改革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是對傳統學校管理模式的改革。想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學校必須要從指導思想、管理理念等角度出發,正是當前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不足,打破局限,從多方面出發重建學校教學管理制度。本文筆者將對當前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課程改革 學校管理制度 重建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39-01
教學管理制度就是對學校教學活動所開展的一系列的計劃、組織和調控、指導活動等。現代化社會中,不少學校也開始移植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弊端,急需解決。
一、當前學校教學管理制度所存在的問題
(一)遵循分數至上原則
我國眾多學校長期以來都處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分數自然成為評定學生表現好壞的唯一工具,當然也是考察老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指標。但是分數被過于絕對化卻并不是一件好事,分數從最初的強有力手段被異化為控制學生和教師的魔杖。教師和學生過于看重分數,甚至成為分數的努力,學校的管理中也遵循分數至上的原則,結果就導致重分不重人,見分不見人。分數主義也使得教學的價值取向被嚴重扭曲,在這樣發展背景下,即便是進行教學改革也會被異化。
(二)形式主義過剩
學校的制度和規范本應該是對教學經驗和辦學經驗的凝結和升華,它是學校順利開展各項活動的保障,學校中的每個人都應該要接受規章制度的約束。但是當前很多學校卻在規章制度上大做文章,使規章制度不斷的細化甚至配備相應的經濟制裁,將領導變成了監工,把學生和教師當成被管教的對象。教學過程被嚴重的機械化和程序化,教師疲于應付,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改革,也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只能做一些表面文章。
(三)過于看重權力
權力是學校管理的必備因素,如果缺少了權力,學校也就會陷入到一種混亂的狀態中。但是如果過于看中權力,則會和教育的使命與主旨相背離。權力至上必然會教師學生民主參與學校的學術研究沒有響應的立足之地。學校需要權力,但是它所需要的權力僅僅是成全人、造就人和培養人,如果偏離了這些方向,所擁有的任何其他權力都會摧殘人、文化和精神。
二、課改背景下學校管理制度重建的途徑和方法
(一)以教師為本,完善教學研究制度
新課程改革對于教師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教書匠,而是成為研究者。所以教師需要學會創新和反思。任何學校都需要承擔起創新和探索的職責。學校想要重建教學管理制度就需要以教師為本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在全體教師的共同研究之下,最終解決問題,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建立教學研究制度,讓教師順利實現向研究者的轉變,研究不應該只是專家的特權,而應該成為中小學教師一種自覺化的行為。雖然近幾年也有教研部門組織教師編印輔導資料開展科研活動,但是真正從事教研活動的教師并不多。因此需要運用科學化的方法,重視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同時使他們和其他同行,專家學者和家長之間進行對話和研究,讓別人作為洞悉自身的鏡子,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升。
(二)以民主為本,建立教學管理機制
教師自主化教學意識的養成需要教師積極的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學校需要改變傳統的家長式管理模式,建立起更加科學、民主的教學管理機制,使當前的校務委員會和教職工代表大會進一步得到完善,強化民主管理和監督,為廣大教師獲得正常的參與渠道提供法律支撐。與此同時,學校還應該建立起民主評議制度、競爭上崗制度、民主協商對話制度、家長聯席會制度和學生代表會制度等,只有讓教師和學生成為教學管理活動中的主體,才可以使他們在重建學校教學管理制度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以成長為本,建立完善考評制度
學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包含對教師工作的考查和評定等,這些對于教師的行為和觀念則具有最直接的控制、激勵和導向作用。當前學校所沿用的考評制度仍然存在不合理之處,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傳統的考核制度進行反思,重建起可以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考評制度。具體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考評制度的內容和標準必須要反映新課改的精神,反映出教學改革的正確方法,內容上需要增加校本課程開發、創造出教學等。第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堅決杜絕形式主義發生,要使評價過程變成教師自我評價和總結的過程,通過評價讓他們的認識得到深化,觀念得到更新。第三,對于考評結果的使用,避免出現絕對化和片面化,要把教師的專業成長貫穿始終,可以建立起教師的成長檔案袋,這樣可以使教師更加全面的了解好認識自己,明確自己在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總結
新課程改革需要對當前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進行全面性的改革。縱觀我國各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仍然存在著分數之上、形式主義和權力盛行的問題,只有以民主、教師和成長為本,進行針對性的改革,才可以重新構建起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教學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馮統幫.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鄉鎮學校管理制度的改造與重建[J].學周刊,2014,(22):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