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榮
【摘要】《角的比較大小》是滬教版預備年級數學第二學期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從最初的初稿教學設計到最后的實際上課的過程加深了我對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的理解:從生活情境中引入課堂內容,在新課的授課過程中更多地引入了學生的操作等過程,讓學生在做中學,通過互相討論大膽暴露學生的相異構想。從最后實際上課的效果看,基本上和最初教學設計的預設有一定的一致性。
【關鍵詞】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58-01
這節課是預備年級數學第二學期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我從三個維度上設計了教學重點。(1)知識與技能: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較方法,會使用量角器畫角。(2)過程與方法:掌握用尺規作角的作圖技能。(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提升合作精神,體驗數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
本節課我在教學流程上采用了“教學情境-拋出問題-自主學習-探索交流-總結歸納”的形式。在教學情境的引入上,我采用了以下形式:由老師作開門關門的動作,提問:我們進入房間時,開門的大小與進入房間的方便程度有怎樣的關系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較的課題,在有明顯差異時可以用目測法,在不能目測時,可以用量角器去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根據測量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請量得正確度數范圍的學生指導和教會其余學生正確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以上對于量角器的使用,我改變了以往由老師先復習再指導學生使用的過程。在真實的情境中根據測量結果導出過程中有可能導致誤差的因素,再由師生共同對量角器的使用要點進行總結。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構建原則中有一條是民主和諧原則,在這樣的課堂中我感到老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漸漸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在課堂上教學氛圍的民主、寬松和和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影響。
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是學生能掌握用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在實際的操作中,我為每組學生拿出了兩個實際的角的模型,要求學生對給出的兩個角的模型進行操作和比較大小,從實際的課堂教學效果看,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各小組都能正確操作。于是,我拋出了后續的問題:請同學們總結疊合法的比較要點,并針對各要點給出反例證明疊合法比較大小要點的正確性。在教學時間的控制上,我給到學生相對充分的操作和小組交流時間,大約為6-8分鐘。在小組交流展示的部分,我請組長同學進行歸納,請小組內的其他同學進行了補充,通過交流得到結論。這部分教學環節的設計體現了兩個方面:第一、明確了學生作為教學目標的主體;第二、突出培養學生對作圖和數學圖形的觀察能力,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把課堂真正還原給學生。教學目標是理念,教學過程是行動,理念與行動的關系是:理念是行動的靈魂,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有什么樣的行動;反過來,行動是理念的土壤,沒有行動光喊口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從操作語言到幾何語言的歸納與總結是幾何學習的難點也是重點,特別是對于預備年級的學生更是如此。基于此,對于本節課這個教學目標的突破,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另一個考慮是疊合法要點的得出如果由個人完整獨立得出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作為教師,在合作內容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有價值的和符合學生年齡層次與認知規律的內容。在最后的練習部分,我設置了兩道試題,一道試題來自于書上的原題,另一道來自于練習冊。練習完畢,我要求小組成員在組內進行答案的交流,最后再由老師在全班統一答案。
從這節課的設計來看,結合新課程標準我的體會包括:教學情境很重要,教師通過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教學情境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學情境的引入還需要適當地注意難度,一開始的引入環節我是準備設計以足球的射門選取多大的角度更容易進門作為引入,在經過斟酌以后,我們認為以爬山作為引入更好,方便學生第一時間進入學習主題,一個合適的引入對學生理解與接受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作為教師,在備課時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要體現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二是要體現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的理念;三是要體現生活化的理念;四是要體現課程資源整合的理念;五是要體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理念。按照以上要求,我是這樣體現的:一、在正式開課以前,我在不同的班級進行了預上課,針對學生有可能在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反饋有了充分地準備;二、讓不同類型的學生有不同的發揮空間,如擅于思考的同學我會安排進行一些需要深入思考后回答的問題讓其回答;擅于動手的同學我會安排進行一些操作類的演示活動;當提問到一些相對薄弱的學生時,我會有意識地控制一下問題的難度;三、多從生活的問題出發去提出問題和用數學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四、對信息技術的廣泛利用方便在一堂課上呈現出更多的內容;五、在課堂上要注意對一些教學環節進行優化。
通過以上環節的實施,我能感覺出來在課堂上學生參與的熱情有所提高,既能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又能讓學生對于知識的來源渠道有所拓寬。我認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追求讀中學的生命力,課堂上,學生自由思考,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師爭論,隨時向教師質疑,甚至可以不同意教師的觀點;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師的引導,而是更需要教師恰當、及時地發揮主導作用。一般疑問,可以“接球不回球”,讓學生在自我學習、合作學習中解決;關鍵性問題,可以發動學生精讀、思考、講座、爭辯,這樣就能使教師之心、學生之心、作者之心心心相印。疑中求思,思中探索,才能更好地煥發出生命活力。
一些需要反思的地方是:第一、有效的教學策略一定是靈活的,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靈活確定不同的策略,特別是在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時也要靈活采取教學策略。第二、作為一個教師,要正確看待考試成績與所采取的教學策略的關系,在現實中往往看到一些教師在發現采取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后考試分數有所波動就又重新回到了課堂上老師“滿堂灌”的老路上。事實上,教師要認識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對于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動力,這與提高學生成績不但不矛盾,反而是大大促進的。第三、一個新教師還是要從教學基本功開始練起,把一些上課的基本課型上好,只有在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以后才能慢慢談得上教學的藝術。
另外,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在之前的教學拓展中更多的是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課的方法,這種方法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考空間,也是限制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結果是在教學實踐中自然而然地把課后拓展剝離于教學過程使它逐漸地遠離教師的教學活動,導致對課后拓展認識的狹隘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應試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使教育越來越偏離了國家的教育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我認為做好課后拓展應采取一系列行動,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帶著問題走進課后拓展。在直接參與系列課后拓展活動中,學生問題得到個性化解決、提升、擴展,學業得到發展。作為教師,目的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那么當時在設計這節課時也有所體現,如把角與線段大小的比較方法(主要是疊合法)進行了類比;在進行幾何術語的描述時由老師首先對語言進行了規范,也要求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進行表述;更多地是從原理上去幫助學生理解一些作圖原理。
參考文獻:
[1]王健. 當前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術的挑戰與革新[J]. 教學儀器與實驗,2010,(01):26-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