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 要:很多課堂教學中都提到情境創設的重要性,高中生物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新課改的倡導下,創設良好的生活教學情境已經成為勢在必行的課堂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然而創設情境需要設計,這也是一門實驗科學,所以不能單向地照本宣科,而是要重視實驗,重視應用,重視生物學思維的養成。這些教學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設立有效的教學情境,實驗環境。
關鍵詞:高中生物;創設情境;高效教學;實驗科學
教學情境不僅是課堂導入,也需要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謂的情境創設是指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達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積極情感反應,發揮學生能動性、主體性特點,從而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的教學過程。
每個學科教學都有其獨特性,所以教學的情境設計也因學科而不同,高中生物教學的情境應該緊密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注重教學情境的真實、實用。
一、利用多媒體科技,創設接近真實的情境
高中生物有許多晦澀難懂的知識,單憑看書很難去理解,因此教師要通過現代化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直觀看到、體驗到這些抽象知識。比如“有絲分裂”這個概念的講授,學生很難通過字面意思理解,如果利用Flash插件播放細胞“有絲分裂”的動畫,則會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可以直接觀察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對各個時期細胞分化特點、主要特點一目了然,有助于理解記憶及生物思維的形成,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此外,影片、圖片、模型、各種新聞媒體(如電視、報紙、科學雜志等)等都為我們提供大量的實用教學素材。如利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來學習DNA的結構,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加深印象。
二、密切聯系實際,在真實的環境中創設情境
生物學與現實的聯系十分緊密,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許多學生對于生物實驗,真實生活的情境化設置有著深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多利用這一點創設情境。比如生活中的生化問題、人們的飲食安全問題等都離不開生物科學的知識。作為教授生物課程的教師,要善于將生活中的素材請進課堂,善加利用。比如多列舉一些社會生產、生活實際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到生物知識的實用,生物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消除生物學習的誤區,重新認識到學習生物的價值,提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熱情等。
也可以通過在現實生活中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來進行情境創設。如在學習《染色體變異》章節知識時,可以通過提問來創設情境,問學生為什么超市里的太空椒和一般的青椒不一樣?你吃過無籽西瓜嗎?它是如何培育出來的?以此引發學生的探奇心理,他們會帶著這樣的好奇在課堂中尋找答案,這樣的課堂往往效果極其好。
三、通過實驗教學,在實驗的環境中創設情境
無論是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還是實驗室里的親身實驗,都是一種情境創設,能非常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程變得充滿生命力,豐富多彩。
實驗情境的創設不只能引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力、探究能力等。這種實驗操作為學生進一步深化學習、自主探索提供了空間,學生也會在這個實驗情境中強化學習的知識并運用知識,是一個雙向提高的過程。
如在學生進行高等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前,首先需要對學科知識有所了解,能區別化學試劑,認清各個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它們的名稱,才能運用所學進行實驗。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過程中,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理解、思考、創造,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往往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對最后的實驗結果,有的同學不實事求是,根據已知得出未知,如果結果和課本有出入,就以課本數據為準。其實這是實驗中最需要引起教師注意的,因為它已經嚴重脫離了實驗的目的,要讓學生重視實驗過程,實驗分析,理解和運用,結果不是最重要的。
這也要求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提示學生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注意事項有哪些,并在實驗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確保每個人都可以正確操作、理解。遇到一些“操作錯誤”或“不符合邏輯”的情況不要簡單地認為學生不會,要幫他們一起尋找原因,進行實驗反思和總結。正確面對實驗中的失誤、錯誤,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去探索,不至于因此失去信心。
教無定法,生物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我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師對于創設情境的重要性的認識加深,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新的方法應用于教學過程。作為學生課堂的引導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利用各種資源,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柳斌.重視“情境教育”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J].人發教育,1997(3).
[2]陳時見.課程與教學理論和課程與教學改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