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華宗
摘 要:等差數列的教學過程一直是高中數學老師的工作重點。由于高中數學知識難度增加,致使教學難度同樣加大,如何讓學生最大限度接受并及時消化所學知識就成了廣大師資群體必須攻克的難題。結合相應教學實踐,從不同角度對等差數列的教學實踐方法進行陳述,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可行性實踐方案,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學習和接受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等差數列;教學方法
一、等差數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等差數列有效性教學過程對教授本質的忽略
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主要是在課堂中以及課后的練習中,課堂上老師的講解起到關鍵的作用,能夠使學生迅速地掌握核心的知識點。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根據教科書的教學計劃進行按部就班的教學,這樣往往導致學生不能及時地掌握與消化當堂的知識,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教師的教學效率。
(二)教學過程繁瑣,教學結果不理想
在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更不能從學生的角度理解知識點,只會把自身的理解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未接觸過此類知識點以及等差數列的難度。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等差數列的學習感到吃力,難以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從而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對等差數列內容的學習產生消極懈怠心理。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學結果自然會不理想。
(三)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培養不夠
數學中有難的知識點,也有簡單的知識點,等差數列知識在數學中屬于較難的知識。如果教師不能激發學生對等差數列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會導致學生放棄對等差數列知識的學習。對于有些學習能力不高的學生,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掌握等差數列的思維方式,并且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習能力良好的學生幫助這些學生,達到學生整體的共同進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傳統教學觀念影響等差數列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廣和實行,生動教學、興趣教學的授課方式已經得到初步發展并且成效顯著。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廣大師生也深刻意識到教學不能單單注重分數,更重要的是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尤其是像等差數列這種難以把握的教學重點難點,更要依靠新穎的教學方式緊抓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主動投入等差數列的學習。老師還要注重課上課下和學生的交流,既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教學進度作出相應調整,又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
形成。
二、等差數列教學實踐方法淺談
(一)從等距角度開發等差數列教學新模式
可以利用數軸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等差數列的基本概念,將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可以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等差數列的特點,并且應用到問題中去:
當公差d=0時,等差數列{an}在數軸上可以用一個點表示;
當公差d>0時,等差數列{an}在數軸上等距并且向正方向延伸,逐漸增大;
當公差d<0時,等差數列{an}在數軸上等距并且向負方向延伸,逐漸減小。
(二)回歸函數角度開發等差數列教學新模式
等差數列可以歸入函數學習的一種,通過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函數方面的知識,運用相關的概念,讓等差數列更容易被學生掌握。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等差數列的理解能力,還能讓他們意識到數學方面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具有相關性的,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發散性思維。學生在系統學習等差數列的基礎知識后,運用理論解決問題時,可以依靠等差數列函數化的思想去解決問題。相比而言,函數是一種具體化并且簡便快捷的方式,學生能利用它得心應手地解決有關等差數列的問題。
一直以來,等差數列的教學內容被一線教育工作者認為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點難點。因此,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方式和授課方法要不斷研究并且完善。在授課的過程中,老師要緊抓教材重點,讓學生充分掌握等差數列涉及的基本概念、規律、特點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對學生進行學習情況的跟蹤把握,及時發現問題,然后為學生答疑解惑,為學生的數學學習鋪平道路,提升教學質量。老師們不能一味地堅持教學的“老路子”,而是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開闊自身視野,將新穎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大膽引入課堂。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并且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相關的實際應用
問題。
參考文獻:
[1]鄒明華.等差數列教學的實踐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1):55-74.
[2]張艷芬.數學思想在等差數列中的應用[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8(1):67-68.
[3]鄭慶安,侯紹君.函數在等差數列、等比數列中求連續部分項的和、積的應用[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12):118-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