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 要:中學不同于大學,在大學,學生應該自由發展,班主任的作用很有限。但是,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自制能力相對較差,沒有適當的約束和束縛,有時候會迷失方向,不能自主學習。因此,在中學階段,班主任對一個班級的作用至關重要,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感到榮幸。
關鍵詞:中學;班主任;家庭教育
當今的教育形勢,迫使學生學習壓力大,在校時間長,高三學生竟達13小時,學校就是學生的家,尤其是住宿生,離開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關懷,來到學校為了夢想寒窗苦讀,所以在我接任的任何一個班級的第一天,我都明確地告訴他們,這就是你們的家,你們會在這兒感受到家的溫暖。
既然是家,就要有家的感覺,我將相機拿到了學校,只要是發生了值得紀念的事,我就會用相機記錄下來。例如:學生在競賽中得獎了,在哪科考試中奪魁了,在評比中獲優了,哪怕是在比賽中受傷了,不小心生病了……這些場景都被珍藏到了班級相冊里。學生在照相時非常開心,說這是獎品——我很幸福。
既然是家,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家要有理念和目標:主抓思想,重抓成績。思想支配行動,行動體現成果。
在教育過程中,孩子們在表現上總會出現偏差和反復,尤其是普通班,必須從思想上改變他們,我是他們心靈的護航者。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通過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的細微變化,來發現他們的思想變化。我也一樣,只要沒課,就會回班看看或坐班。我是一名積極主義者,主張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不應采取消極的“堵”的辦法,而應采用積極的“疏”的策略。所謂消極的“堵”主要指管理孩子主要利用紀律、家長權威,強制改變他們的行為習慣,其模式為:你不這樣,就要受到怎樣怎樣的懲罰。用之于他們身上,是利用他們的恐懼心理,讓孩子因為恐懼而不敢違紀,從而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孩子,但這種恐懼強制法造成的后果是可怕的,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學生本來聽話,這么一嚇,更聽話了,但心理如果較脆弱的可能引起輕度神經衰弱。一種是學生本來不太聽話,經過這么一強制,學生由于害怕受懲罰,所以不敢違紀,也變得聽話了,心理受到壓抑。但某一時刻,他們會更加變本加厲地違紀,以發泄其因壓抑而造成的不滿,即所謂的奴性人格。還有一部分使其逆反心理增強,頂風違紀,甚至達到對著干的程度,這種人格形成后,對其一生、對社會都有很大危害,所以“堵”的方法確實要不得。“疏”的辦法可以避免以上不好的情況發生,那么,怎樣進行積極的“疏”呢?走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去了解并改進其心理上的不良結構,促進并發揚其良性結構,利用其希望的情感去驅動學生上進,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既要移情于其中,又要對孩子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去體驗他們的歡樂和痛苦。在07屆六班,有一離異孩子與爺爺奶奶一起過,冬至剛過,奶奶過世,她很傷心,天天以淚洗面,精神萎靡,不思學習,我如果采用“堵”的方法會如何處理這件事呢?先叫到辦公室訓一頓,當然道理很“硬”,情恨“切”:①高三時間緊張,這么美好的時光,別人都在爭分奪秒學習,你卻萎靡不振,浪費自己時間;②對不起自己的父母親;③辜負了師長們的期望,影響了班集體,影響到其他人的學習情緒:也許她也會點頭認錯,甚至后悔哭泣,還有可能產生害怕心理,并且由此以后一段時間表面上不會這樣。事情好像完成得很漂亮,正如幫中了箭的人把外面箭桿整整齊齊地沿著皮膚表面剪斷一樣,好像治好了,但事實上呢?有毒的箭頭還在肉里,它隨時會使皮肉發爛。試問:這種方法能解決根本問題嗎?“疏”的方法則不同,我是這么做的,我沒有急于去批評處罰她,而是一直陪她回憶有奶奶的點點滴滴,并安慰她,有時陪她一起哭,慢慢帶她走出那片陰霾……現在她就讀于北京的一所學校,上次電話中還提到奶奶過世,說我給了她溫暖。
另外,我還利用周一早晨時間開家庭會議;除總結一周情況之外,利用剩余時間將一些勵志故事講給他們聽,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有企業家、有科學家、也有演員,還有我們周邊的事……通過故事給他們放松,但我從來不總結故事主旨,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品味……“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是對他們的教育采取的中心策略。
在這里我爭取做到:用良好的語言影響他們;用嚴格的制度規范他們;用豐富的活動培養他們;用深刻的故事教育他們;用家庭的文化熏陶他們;用集體的力量凝聚他們。用真誠的母愛感化他們;用耐心的態度征服他們;用熱情的鼓勵激發他們。既然是家,就要有家庭的溫暖,一塊月餅一瓶水一些水果換來的是永遠的溫馨。
對于今后的工作,我不會去做什么長遠計劃,因為我的孩子們時時可能在變化。我要做的只是去保持浪漫的理想主義思想,冷靜的現實主義態度,以及我對幸福執著地追求。
在這里我要說:“做一名幸福的普通教師真好!做一名普通班主任真的很幸福!”
參考文獻:
[1]劉一平,應亞弟.淺談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獎懲藝術[J].寧波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
[2]張良才.淺談賞罰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教育科學,1998(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