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國富
摘要:隨著社會對綜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增強學生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養成進行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已成為少數民族地區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之一。本文對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職;體育教師;少數民族地區
一、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教師教育能力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合格的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師,其不僅僅應該對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有較清楚的認識,更要將體育運動的基本理念貫徹到每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但是,在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部分中職學校雖然有著比較全面的體育教材、較為完善的體育器材和體育場地,但是,如果體育教師沒有合理科學引導和實踐教學,學生在參與運動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這時候就需要體育教師能夠進行及時的指導糾正技術動作。另一方面,當前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較高,在校學生不僅僅要掌握基本的體育基礎知識與基本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培養出正確的、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和技巧,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升學、就業等等壓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心理問題,這部分學生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而且很容易暴躁,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近年來,由于不堪社會各種壓力,自殺的人數也在不斷的增加。如果體育教師能夠很好地將終身運動的理念灌輸給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也能間接地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進而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自己以積極進取的態度面對競爭壓力。
二、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體育教師教育思想上的更新
正確的教育、教學觀是素質教育的主導因素之一。21世紀倡導的是教育終身化、個性化、社會化,中職體育教師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來更新教育觀念。
1.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思想
現代體育教育應密切聯系人的社會化、現代化、終身化的需求,強調體育教育的整體效應。就學校體育素質教育而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體現全體性、普遍性、發展性、全面性的特點。在增強體質、掌握技能的基礎上,著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要強調“健康第一”的思想。體育教師和教育管理者要改變“以運動技術為中心”,注重“三基”,偏面追求課的負荷強度來刺激學生體質增長等傳統的競技體育教學觀。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整體健康水平的重視,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2.明確“終身體育”理念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體育教師的基本職責是按照教學大綱,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科學的教學計劃并順利的完成每節課的教學任務。但是,這僅僅是教學大綱對于體育教師的一項最基本的要求,在現實的教學中,體育教師僅僅擁有這項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學校開設的各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和生活環境,準確定位學生,培養學生樹立終生體育運動、終生健身的理念。要教育他們掌握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工作環境、不同生活習慣的科學健身方法,并以成功的健身經驗感染和影響身邊的人,促使更多人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逐步形成全民健身的局面。
(二)體育教師參與角色和職能的轉變
1.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轉變
教育是教師對學生施加影響的一種活動,教師要能夠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育活動進行科學的構思和靈活的安排。傳統的體育課在統一的大綱和教學模式制約下,教師的任務就是按要求執行和考核,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空間,使得整個教學活動機械重復、多年不變。出現了學生是愛體育運動,但不愛上體育課的現象。新的課程體系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手段到評價體系,都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體育教師兼顧體育課程共性的前提下,自主進行課程的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使教師成為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師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由經驗型向科研型、創新型教師轉變
剛性的課程模式,將師生雙方都束縛在狹窄的課程流水線上,統一的目標、重難點、內容、進度、考核和評分,使學生的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個體差異均被排斥在課程視野之外,這使得經驗式教學成為必然。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體育課程已走向了多元化、個性化,傳統的“傳習式”師傅教練,已遠遠不能適應開放式教育。體育教師要打破項目之分,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提高科研工作的比例和質量,要能走出課堂,在更廣闊的空間內開展體育教育活動,爭取成為綜合型教育工作者。體育教師要敢于大膽嘗試,努力改善和優化教學流程,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個性發展,使教學過程充滿創造性的生機和活力。
3.由單向灌輸向多向互動的教學轉變
正確地認識教與學的關系,重視教與學雙方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引導式”、“指導式”、“啟發式”、“發現法”等教學方法,避免強調那種機械的整齊劃一、單向輸出,讓學生從被迫狀態下解脫出來,進入到積極、寬松、和諧的學習狀態。在給學生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從而奠定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基礎和空間。教師要充分運用“互動模式”,這其中應包括:師生間教與學的互動,課內教學與課外鍛煉的互動,課堂與多媒體、互聯網的互動,有形教學與無形教育的互動。
(三)體育教師應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體育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是創新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和實踐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先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和創新意識的人。一個循規蹈矩,步人后塵,不研究學生創新機理的教師,不可能去超越常規教學模式,更不可以大膽地、獨特新穎地創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模式。當代的中職學生時代意識很強,接受新的事物快,從生理和心理上對體育鍛煉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希望中職體育教學有新的色彩,表現在對體育教材的內容和教學形式上有新的選擇和想法。他們對從小學到中學的重復教學內容失去興趣,而對一些中學難于開展但鍛煉價值相對較高的項目如氣排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藝術體操、健美操、游泳等項目感興趣,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應有所體現,對于重復使用的教材,也應在難度、知識深度和廣度等方面對學生提出新的要求,這無疑對體育教材內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問題。所以,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有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endprint
(四)體育教師應有運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的能力
現代體育教育工作的重點要從單純的體質教育向素質教育轉移,重視對學生情感體驗、體育興趣、體育素養的培養和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培養,這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思考問題和獨立創造的空間。在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技術、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的體育意識、運動興趣、健身習慣和終身鍛煉的能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做到情、知、行一體化,在實踐中樹立現代化的體育意識和人文精神,從根本上對學生人性的完善施加積極的影響,從而真正達到體育育人的目的。因此,體育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在體育教育具有多功能的作用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培養學生體育綜合能力,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自身必須具有淵博的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科學知識。
(五)體育教師綜合技能的提升
1.體育教師要對新興運動項目進行了解和嘗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傳統的體育教學項目已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為了更好的服務教學,吸引學生的興趣,體育教師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學習了解新興運動項目,比如攀巖、定向越野、臺球、輪滑等。還有對流行賽事的關注研究,比如F1、NBA、網球大滿貫、世界杯足球賽等。教師只有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并把它合理的融入到教學當中,才能保持自身積極和充滿活力的心態,才能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并引領學生在體育領域去嘗試和創新。
2.體育教師應具有敏銳的信息洞察力。當今社會信息高度發達,能夠及時掌握發達地區的體育教學信息,也是現階段各中專學校體育教師應擁有的基本技能之一。體育教師應具備一定的信息素質,善于獲取和利用對自己教學工作有用的信息,把這些信息積極地融會貫通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去,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此外,同一所學校之間和各兄間也應該進行定期的交流和討論,針對現階段的體育教學情況,匯總各方面信息,及時進行交流,制訂出更加合理的教學計劃。這樣,不僅能夠為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借鑒,教師還能夠通過交流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制訂出更加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計劃。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努力提高各職業學校體育教師的教育能力,幫助學生提高體能和心理素質,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對體育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今后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學工作者一定要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體育教學的真正目標,更新教育觀念,及時了解相關的體育教學信息,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創造條件,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實質性提升。
參考文獻:
[1]司張崢.中職體育教師自我發展及專業能力發展研究[J].教育:154-154
[2]商朝仁.淺談中職體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J].新課程導學,2012(10)
[3]李志群.中職學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16):99-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