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萍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對于中小學生的管理越來越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中小學教師都希望通過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從而在緩解緊張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實現中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管理工作的時候不僅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角色,而且應該建立明確的管理制度,使得制度能夠全面的為管理服務,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本文從幾個不同的方面闡述了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具體策略,希望為相關部門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中小學;班級管理;策略
引言:
班級作為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和進行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對于學生的行為和學習起到了良好的約束作用。因此適當的班級管理對于規范學生的行為、督促他們保持課堂秩序、形成良好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學生處于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對其行為進行約束有利于端正他們的生活態度,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其后續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對于現階段中小學班級管理策略進行全面的研究應該是一項具有普遍現實意義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的教學理念就是為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這一背景下,不僅教育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教學理念、方法以及思維都做出了適當的調整[1]。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念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他們希望在良好的管理方式下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學習成果的取得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就應該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從“以人為本”出發,為學生的發展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管理策略,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積極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爭取每一個成功的機會和條件。
二、尊重學生的人格,確立正確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制約下,教師是課程的權威,是課堂的引導者,這種思維模式對于學生天性的釋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制約。在學生眼中,教師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幾乎是一種空談。這種師生關系的不平等在班級管理中表現為,學生對教師的指令無所不從,只要是教師吩咐和安排的任務,不論對與錯,學生都必須無條件服從。新課程理念引導下的師生觀,顛覆了傳統 “學生畢竟是學生”的觀念,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要尊重教師的權威的觀念已經完全過時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教師必須要轉變舊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即平等、自由、尊重、同情、關心、信任的關系。學生完全可以對教師在班級管理或教學中的方法和措施提出改進意見。教師也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傷害任何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探討教學問題,師生雙方始終保持交流和溝通,學生的意見可以被聽取和采納。新課程理念下的班級管理,呼喚教師蹲下身子,傾聽學生的聲音,用真誠和愛心托起學生的明天,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創新班級管理制度
(一)教師引導,師生共同制定班規班紀
一個集體要想生存、發展,必須有一個規范進行約束管理[2]。班集體建設,不僅是教師的事情,更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小學生處于行為習慣的養成時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單純依靠自身的努力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在現實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小學生遲到、上課吃零食、不專心聽講等行為依然存在。實踐證明,僅僅依靠教師制定班規來約束學生行為的做法是不夠的。良好的班級秩序,需要師生的共同維護。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制定班規班紀,明確賞罰措施就十分有必要了。教師要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發表意見的機會,然后根據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規劃訂立全班共同遵守的班級常規[3]。制定班規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他們通過制定班規班紀,反思和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能夠端正對班規班紀的認識,不再片面的認為這是教師強加給自己的一種行為約束,而會理解班紀班規是大家應該時刻遵守和維護的行為準則。
(二)班級管理以服務為主,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班級管理,也發生了變化。班級管理不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過管理更好的服務學生,促進學生發展?!耙陨鸀楸尽钡慕逃砟?,將管理看成是一種服務,小學班級管理不再是強力控制或命令式的,而是以服務性為主導,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旨,小學生不會在班級管理中感受到恐慌。其次,在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小學班級管理也要關注學生的未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班級管理的方式和內容,應該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看到學生的發展潛力,從長遠考慮問題。這種管理理念之下的教育,應該更多的贊揚和激勵學生,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特別是對于文化課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多加關注,幫助其樹立信心,找到閃光點,實現個性發展。
四、建立客觀、公正的班級管理評價體系
過去的小學班級管理評價,更多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定性評價,考試成績往往被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尺。新課程理念倡導的發展性評價方法,要求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不僅注重結果,更要重視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將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4]。同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也有自我評價的權力。客觀、公正的班級管理評價體系,也呼吁評價和自我評價的結合。教師應該明確的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并充分的尊重這種差異,從不同角度評價學生的表現,本著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在這種評價體系促進下的班級管理,才有可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才有可能真正的實現“以生為本”。
參考文獻:
[1]李雪雁.試論小學班級管理[J].甘肅教育,2016(8):24.
[2]黃旻雅.論新課程背景下的班級管理觀[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校長),2016,(5):32.
[3]劉雄英.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班級管理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5,(10):58.
[4]朱丹茜.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班級管理的創新研究[J].江蘇省教育學會201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