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志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加強未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加強素質教育,培育一代新人的客觀要求,是歷史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小學德育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德育教育
國務院頒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德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加強未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加強素質教育,培育一代新人的客觀要求,是歷史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由此可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
小學生是未成年人中數量龐大的群體,分析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對于給他們進行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小學生具有一下各方面的心理特征:1、知覺的有意識性、目的性發展。2、記憶,由不隨意記憶占優勢到隨意記憶占優勢。意義識記逐漸發展,但機械記憶仍是主要的。3、思維,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從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水平過渡,但形象思維仍占優勢。4、注意,注意力不穩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圍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注意有強烈的興趣性、直觀性和感性色彩;不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注意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5、情感,情感日益豐富,道德感有很大的發展,情感的穩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強;情感的實踐性和堅持性較差,依賴成人監督;對教師極為信任和依賴。6、行為,小學生好動、好模仿、易受暗示。
針對這些特點,作為教師,在給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善于觀察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分析學生的心理,以一種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教育培養。我從竹溪的南部山區調動到水坪鎮,無時無刻不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這就要求自己在平時工作中要耐心、細致,循循善誘,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小學生正處在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個性逐漸定格的時期,現在能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水平,對他們將來的成長十分重要。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做好德育工作是做好教學及其他工作的前提。
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應當怎樣開展呢?
進行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澄清道德的內涵。所謂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指由社會輿論力量和個人內在信念系統所支持的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人們分辨是非善惡的尺度,進行道德判斷的依據,調節道德行為的準則。現代道德的核心是正義、公平和他人權利。我們不能指望一個連自己母親都不愛的學生去熱愛我們的黨,連自己班級都不關心的學生去忠誠自己的國家,連小小的割舍都不肯的學生去做無私奉獻,這也許永遠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因此,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從點滴抓起。此其一。
其二,法紀,應是我們的道德底線。德育應首先立足于不讓孩子做壞人。這樣的德育就是成功的了。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鼓勵孩子做個好人,即遵守社會公德,包括倫理道德、公共道德、職業道德等。
其三,在德育的方法上,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一是要多發現和激發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我們要倡導接納自己,尊重他人,要呼喚愛心,尊崇善良。從愛父母、愛親人做起,逐步升華到愛家鄉,愛祖國,愛人類。從愛動物、愛植物做起,逐步升華到愛環境,愛自然,愛地球。二是慎重對待“不怕死”的“英雄主義教育”,全力倡導熱愛生命的理念。
第四,我們在德育教育中要注意積極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參與實踐本領。人是在社會交往中彼此認識和評價,并不斷獲得社會知識和掌握行為規范的,因此,要鼓勵受教育者參與一些精心設計的,具有個人和社會價值雙重意義的活動。社會活動具有生動、形象、直觀、靈活的特點,是培養受教育者道德的知、情、意、行在高層次上協調發展的重要渠道。也許,學生從一次勞動中,能夠體驗到創造財富的那份艱辛和快樂;從一次助殘活動中,能夠激起對弱者的同情與悲憫;從一次環保調查中,生發先憂而憂的情懷和責任。道德信念一旦化作血液,在思想的血脈里徹夜流淌,方能真正轉化為個人的道德理智和道德良知。
第五,注重在強化中提高。道德教育是強化和內化的統一,其中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塑造,如使受教育者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正義感,就要對其進行行為方式示范,促使其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內化是指道德教育由他控到自控,由他主到自主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激發受教育者強烈的道德自我建構意識,一方面要培養受教育者自尊、自重、自強、自愛的精神,增強參與意識,產生對高尚品格的渴望,從而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反思自我道德行為,鼓勵受教育者主動尋找自身的道德弱點,探索有效的克服辦法,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調控作用,不斷調整自我、超越自我。
第六,提高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判斷力。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判斷與評價能力。因此,加強認知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道德認知必須與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注重開發與調動受教育者的心理潛能,實現道德教育的內化。另外,進行道德教育時宜采用“敘事式”,讓受教育者主動對一些道德問題進行評判與思考,從而不斷提高其道德判斷與評價能力。
以培養良好道德素質為目標,以養成教育為根本方法,堅守道德底線,立足于培養好人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因人施教,遵循道德發展的規律,我們的德育,一定能辟出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2]《小學德育綱要》
[3]小學教育資源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