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龍++成積廣
摘要: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為優化德育機制提升思政工作實效性于2012年提出“五化教學法”,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本文在總結“五化教學法”的基本內涵及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梳理出“五化教學法”在德育總目標、教學結構、組織保障、考核辦法、考試方法等方面的創新點,進而分析其推廣的可行性。
關鍵詞:思政教育;“五化教學法”;創新點;推廣可行性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各國、各地區文化相互交融,守好高校思政教育陣地,為學生意識形態的塑造提供保障已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環節之一。在2012年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已經開始對思政教學法改革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思政教學的“五化教學法”。經過近4年的努力,“五化教學法”從最初的教學法改革方案慢慢推廣學院整體思政工作中,已然形成較為完整的思政工作模式。本文旨在總結“五化教學法”目前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推廣可行性,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五化教學法”教學實踐概況
(一)基本內容
“五化教學法”內含五大部分:第一,教育目標德育化,緊緊圍繞高等教育“立德、樹人”這一核心概念,突出主題,堅持德育教化主導的內涵式育人發展理念;第二,教學內容專題化,打破原有課堂教學照本宣科的教學內容,將課本內容與時政緊密結合突出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由淺入深進行思維訓練,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第三,教學過程社會化,調整課堂授課與實踐課程的比例,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參與社會實踐;第四,考核全程化,為保證教育教學的完整性,學生在校期間的所有表現將有單獨的德育檔案,量化考核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第五,考試內容主觀化,學生的思政課考試僅作為學生的參考成績,而試題內容側重考察學生處理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基本的寫作能力。
(二)教育成果
根據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5-2016年公布數據,2016年度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參加省級以上比賽人數650余人,獲得國家獎項8項、省部級獎項6項,完成省級思政教學專項課題4項,思政類實踐教材2部,建立思政實訓基地1個,“五化教學法”獲得省級思政教育先進成果三等獎。其中學生參與實踐人數達到2890人,同比增長107%,可謂成果頗豐。
二、“五化教學法”創新點
隨著“五化教學法”實踐和校內推廣,以及國家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最新指示精神,在具體實踐中我們不斷豐富新內容,已適應日益復雜的教育環境。
(一)以傳統文化教育夯實德育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26日對曲阜進行考察,本次對孔子故里的考察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史上國家最高領導人首次對傳統文化發源地進行考察。“圣人文化”是齊魯三大文化現象之首,同時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將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結合是目前思政工作的研究熱點。
(二)以混合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結構
在教學模式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不斷融合,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組織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可供思政教育從業人員的選擇越來越多,如何合理的安排課程結構進而組織教學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五化教學法”將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定為二比一(理論—實踐—理論),每個新的專題理論課課前運用微課進行預熱,課上采取翻轉教學等模式激活學生參與熱情。
(三)以各類實踐活動帶動教學過程
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是提升自身修養及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實踐,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活動主要分為兩類。一方面,通過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使學生更好吸收知識并帶動課程教學節奏;另一方面,通過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最終可以勇于參與其他類型的實踐,例如參加教學比賽、公益活動、組織校園活動等。可見實踐與教學二者相輔相成,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推進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展開。與此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積累教學素材,調整教學結構并可以通過實踐為學校帶來更多的榮譽,推動校園整體建設。
三、“五化教學法”推廣可行性分析
(一)更好的突出地域文化優勢
“五化教學法”中教育目標德育化在論證中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理論,尤其在實際教學中借鑒了“圣人文化”(儒家文化)、“太陽文化”(日照地域文化)、“家訓”等具體的文化現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現象。在未來推廣中,區各院校可根據所在區域不同,重拾地域文化優勢。一方面讓教育過程更加本土化,更貼近學生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帶動地域文化發展,更好的突顯地域文化優勢,從而復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工作要求。
(二)提升高校總體思政工作實效性
作為高校思政工作從業人員,提升思政工作實效性是我們近年來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若要提升實效性必須拿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五化教學法”以拋磚引玉之功效,為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的提升提出了基本理念,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德育優先不動搖,科學規劃教學結構,勇于創新實踐的總體方案。“五化教學法”的框架及教學結構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高校總體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三)立足自身發展更好的服務社會
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大職能中,我們一直在尋求如何將教育與社會服務融合。在“五化教學法”中,我們通過學生的實踐課程及實訓基地的建設,將這一問題進行了妥善解決。我們要求學生所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僅是參觀、考察、模擬操作。在實踐課中我們盡可能的安排學生每個學期至少選擇一個實訓基地長期進行實踐操作,甚至可以將實訓基地作為未來的實習單位,保證學生能夠在最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得到鍛煉。通過這種實踐模式更好的將思政教育落到現實中,同時起到了服務社會的現實意義。
總體而言,經過近四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思政教育的“五化教學法”是值得推廣的教育模式。當然作為一種教育理論的研究并不會到此結束,希望“五化教學法”能拓寬思政教育尤其是高職思政工作的新思路,在未來有更多的實踐機會豐富和發展思政工作相關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習近平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成積廣,關于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法改革——以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五化教學法”為例[J],馬克思主義學刊,2012(6).
[4]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2016質量年度報告[R],2016.
[5]崔志愛,習近平傳統文化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6.
作者簡介:于文龍,1988.5-,男,黑龍江黑河人,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工作,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成積廣,1967.3-,男,山東日照人,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工作,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課題:2016年度山東省社科聯人文社會科學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16-ZX-GJ-25)階段性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