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彩霞
摘 要:在幼兒園教育教學當中,數學教育是幼兒教育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當中操作活動是數學教學手段之一,教師給幼兒適當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能在親自操作當中獲得知識、經驗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幼兒數學操作能力的目的。教師要提供給幼兒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操作的方法也要靈活多樣,在適當的時候將這些操作材料美化,來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全面培養幼兒操作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幼兒能力;操作能力;幼兒數學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8-017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107
幼兒的主要特點就是好動,所以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讓他們來操作各種材料,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達到學會數學的目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幼兒教育當中,要讓幼兒能在不知不覺當中學會數學,在操作當中學會數學。
一、豐富的操作材料是提高幼兒動手能力的重要保障
幼兒的好奇心非常的強烈,幾乎所有的小孩子在玩的時候都不會空著手玩,他們的手中或多或少要拿一些玩具來玩,這樣才能滿足他們玩耍的欲望,否則他們覺得玩耍的欲望達不到。我們要充分利用幼兒的這種心理特點,給他們一些可操作性的材料,讓幼兒能在有趣的活動當中學會數學。生活當中的物質材料豐富多彩,教師可以隨手拿來當做自己的材料引進課堂,例如飲料的吸管、飲料瓶的瓶蓋、購置的積木、家里的花邊卡片、各種圖形以及廢舊材料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資源。教師將這些材料搜集起來集中在一起,把它們整理出一個材料箱。在游戲的操作過程當中,本身就是一種數學的學習過程,操作擺放各種材料,就是數字的認識。教師要把搜集來的材料,有目的的分成類。在分類的時候引導幼兒將分組的材料數出來,一共分成幾類,每一類當中有多少件材料,這樣就訓練了小朋友基數和序數的數學能力。例如幼兒大班里有一個操作活動課,就是“二等分和四等分”。教師在引導幼兒對事物進行二等分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四等分的方法。那么教師就要充分利用所搜集來的材料,首先把幼兒分成幾大組,每一組分幾張同樣的材料,比如說每一組分十個瓶蓋,讓他們把這十個瓶蓋進行二等分以后再進行四等分。這樣在實實在在的操作當中就掌握了二等分和四等風的方法,增強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需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沒必要對幼兒進行強制性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摸索、總結等分的方法,這就是操作性的優點,這樣才能夠真正把幼兒數學操作能力培養起來。
二、操作活動游戲化培養幼兒豐富的創造能力
好動玩耍是幼兒的本能,這種天生的本性是一種自然能力的流露,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特點,精心準備自己的課堂。有效的活動,要為幼兒提供一個表達自己情緒的有效途徑、一個表現自我能力的平臺、一個操作活動的場所,這樣幼兒在游戲活動當中,就能夠形成自己的數學活動能力。教師在提供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積極樂觀的活動場所,不要把游戲當成課堂,約束他們的活動,使他們感到緊張。教師如果能把活動變成可操作性的活動,就能夠很好地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樂觀地投入到數學的操作當中,發揮他們自身的創造性。如在學習“五”這個數字的組成時,教師要在游戲當中,徹底打破那種教師講解示范演示后,幼兒跟著教師的方法做,對教師的演示進行模仿,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不好,如果采用另一種游戲方式,比如撒花片這種游戲方式,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學的效率。在游戲開始的時候讓每一個幼兒手里拿上兩種不同顏色的塑料花片,比如說紅和綠兩種顏色,游戲時幼兒每個人得到五張紅綠的花片,讓每個孩子把花片往地上灑下去,然后看一看數一數。有的時候是兩片紅的,有的時候是綠的三片,有的時候是一片紅,有的時候是一片綠……幼兒在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將五個花片分成了兩份,從而自然得到五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時教師要引導幼兒把結果記載下來,然后進行反復的訓練,每次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后,教師引導幼兒總結每一次的游戲結果,這樣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幼兒的學習就能上升為理性的知識,這就是說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活動當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數的概念。
三、通過簡簡單單的數學活動培養幼兒園的思維想象能力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邏輯思維的特點。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具體簡單的特點,其數學思維的形成,就要通過以下幾個過程:第一個是動作表征,就是說在具體的操作當中形成數的概念;第二就是形象表征,在操作過程當中由具體因素,形成形象概念從而達到實際數的目的;第三就是符號表征,就是將具體的數字轉化為數字符號,數字符號就代表具體的數字。這三個過程是逐漸內化的過程,是一層層上升的關系。現代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如果每個人單純的用眼睛看問題,并不能解決知識的內化問題,就是用最豐富的語言表達,也不能夠形成認知結構的完整過程,而在相當程度上要依靠直覺行動來進行思維活動,也就是說,幼兒的思維活動要建立在具體的操作性基礎上。所以,教師既要利用操作活動,讓幼兒反反復復的操作各種玩具,在操作的過程中把感知動作轉化為內部的心理活動,這時數的概念一步一步印在幼兒園的腦海當中,這樣就形成了數的概念,形成了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幼兒的數學想象思維能力。
幼兒數學活動操作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教師可以結合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幼兒的數學操作能力,從而達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數學操作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能夠提高幼兒各個方面的素質。數學操作活動,其實是為幼兒學習數學能力而設置的一種特殊的活動,它是提高幼兒綜合素質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當中,搜集各種各樣的活動材料,將幼兒的各種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是最終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 金潔萍.淺談幼兒數學活動中操作能力的培養[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7(3):118.
[2] 孔潔.在數學操作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B),20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