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牛淑娟+荊敏
摘要: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研究經驗,探討分析了多種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模式,總結了我國高職教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從能力培養的角度提出了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思路和具體實施建議。希望能夠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并供廣大讀者閱讀參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一、確立新型教學質量觀念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教學質量觀念是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單一的質量觀到多樣化的質量觀,從精英教育質量觀轉變到大眾化教育質量觀,不僅會推動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還會推動整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高職教育必須主動適應企業和社會需要,不被社會承認和接受的“質量”是沒有意義的“質量”。必須擺脫完全由學校自我評價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傳統觀念,樹立由社會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新觀念,也就是說必須走出去、請進來,通過廣泛、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與社會共同界定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合格標準,進而明確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對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實現“出口通暢,生源興旺”的良性循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需要培養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
二、創建整體發展的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教學實踐活動的“綱”,規定著教學方向和要求,引導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高職教育不是選拔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應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完整的培養目標,甚至還要構筑包括許多子目標在內的一個目標體系。高職教育的每個學生知識、能力和經歷各不相同,因此,要充分理解培養目標的要求,體現整體發展的思想,根據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突出層次性和應用性,增強培養目標的實用化和具體化。在教學中實行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共性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統一,使大家都能夠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
三、尋求民主和諧的教學關系
教學關系是高職教育的最基本關系。“主體互動、自主發展”教學模式要求建立一種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教學關系,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以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在教學中,無論是角色關系還是行為關系,都應當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對話所蘊含的是一種教育理念,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處于相對應的主體地位,進行著平等的溝通與對話。
四、堅持活潑互動的教學過程
在“雙主體”思想的指導下實施角色互動,堅持教師是主導性的主體,學生是主動性的主體。一方面教師的活動要激發學生相應的活動,另一方面學生的活動又引起教師相應的活動,這就是教學互動?;舆^程的關鍵在教師,難點在學生。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始終處于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互動的另一種形式是學生互動,即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幫互學的活動。在學生互動中,教師應提出問題,適當引導與調控,整個教學過程要把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著眼點,注重靈活多樣,突出教學的先進性、前沿性、針對性、及時性和創新性。
五、設置面向應用的專業課程
學歷教育以學科來設置專業,適合于培養學科型的人才,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的主要依據是職業技術的崗位群。也就是說要按照社會的需求,緊缺什么崗位人才,就設置什么專業。高職教育課程設計是按照崗位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為核心來展開的,或者說是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來展開的。它通過對工作崗位的分析,確定所需的能力或者能力要素體系,根據這一能力體系再確定與之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在專業教學中,不再單純地強調專業知識或專業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而是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及實用性,只要崗位需要什么就上什么課、進行什么技能訓練。課程設置著眼現實,既注重系統性、完整性,更強調綜合性、實用性。
六、采取啟發內化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模式的直接體現。教師要采用多種富含啟發式思想的教學方法,徹底摒棄填鴨式、滿堂灌等傳統教法,應適應教學任務特點,廣泛開展專題式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大力推進案例式教學;培養創造能力,積極倡導研討式教學;因人施教,努力嘗試個性化教學;學以致用,加大實施實踐式教學;吸收互補,積極擴展開放式教學;與時俱進,加速開發信息化教學。通過教法創新,優化教學過程,使傳授的知識、技能等真正為學生所理解,內化成他們認知結構中的組成部分,產生融合和同化的效果。這不僅僅是消化所學知識,而且還要將知識轉化為相應的能力,并在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七、建立激勵與制約相結合的管理機制
根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性質和特點,調職教學管理堅持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采取分層次教學,試行學分制、選修制、彈性學制和雙專業制;強化對教學過程的管理,實施可行的教學督導制度,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學籍管理實施獎學金制、滾動淘汰制、試讀制;師資管理實行評聘分離等,基本實現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運行。
八、造就雙師素質的師資力量
高職教育能否辦得好,關鍵問題仍然是教師隊伍問題。在結構上,要求教師努力向“雙師型”的方向發展,即既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又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在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應該遵循專兼職相結合的原則、重點培養全面提高的原則、提高素質和能力為主的原則、整體優化的原則以及激勵與制約相結合的原則。利用和發揮專職教師定態結構與兼職教師動態結構的互補作用,形成一支人員精干、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相對穩定、可充分滿足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需要的師資隊伍。
九、營造激趣助學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直接影響教學模式的選擇運用。教學環境既指硬環境(如校園環境、教學場所環境等);也指軟環境(如人文環境、人際關系等)。在教學過程中,要大力推進教學手段的信息化。大力推廣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網絡練習等信息化手段教學的質量,在備課、講授、練習、查課、考核等各環節加大信息技術含量,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把信息化素質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要加強教學設施建設。包括加強實習場地、器材、設施的信息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殷紅.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及對我國高職校企合作的啟示[D].2015:129-130.
[2] 陳瑚.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2015:118-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