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高
摘 要:加強朗讀訓練是當前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目的。語文學科是保障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教學內容并正確運用所學知識的語言文學類學科,通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基本能力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教師比較注重培養學生寫作方面的訓練,而不太重視其他幾種訓練方式。語文的日常教學工作必須將朗讀作為重點訓練項目,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指導和訓練,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朗讀訓練;語言表達;審美教育
一、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準字音,看準文字,不隨意增減,做到順暢讀句、讀段。通過在課堂上組織各種朗讀活動,可以讓學生熟悉新字、新詞,在朗讀中牢固地掌握字形、理解字義,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有效識記字詞并運用。通過多次反復閱讀,學生會更加順暢流利地閱讀課文內容,在語境中逐漸培養語文學科的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朗讀和學習興趣,由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朗讀的良好習慣。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教材的內容,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閱讀活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語言中的知識,體會國學的博大精深,這對于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大有幫助。尤其是對于平時使用方言的學生來說,朗讀對于他們規范語言表達意義重大。
日常的語文課程教學不能僅僅依靠理性分析來實現,還要借助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讓學生感知語言表達的魅力,并且獲得一定的知識積累。在《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首先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描寫桂林山水風景的優美語句,這些句子詳細地描寫了桂林水的清澈和碧綠,桂林山的奇特和險峻,通過朗讀讓學生對于風景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學到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喜愛的情感的方式。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力鍛煉的最佳時期,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有目的地鍛煉學生進行朗讀,可以讓學生充分地感知語言的魅力,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學會用更加完善的語言表達自身情感。學生運用多種多樣的語言表達方法,就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從而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和提升。
二、朗讀有助于更好地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
小學教材當中選編了很多關于描寫自然風物的課文,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火燒云》等都用豐富多彩的語言描繪出了大自然的優美景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用舒緩的聲音將學生帶入大自然美景的情境中,充分地感知課文中描繪的大自然迤邐的風景。例如在《火燒云》這篇文章中,這樣描述:“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天空著了火。”“霞光照得小男孩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紅金雞變成金的了……”學生通過聆聽教師的朗讀,在腦海中想象晚霞普照大地的壯麗畫面。通過文中疊詞使用和排比句子的使用,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大自然的壯美風景。還有《趵突泉》這篇課文中描述的“泉太好,泉池是差不多見方的,三個泉口偏西,北面便是條小溪,流向西門去。再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么翻滾,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覺得自然的偉大……”學生通過聆聽教師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進入老師引導的教學情境中,充分地感知自然之美。課文的作者將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融入文章中,教師帶領學生朗讀,將理解和情感注入其中,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讓他們更加熱愛自然和祖國的壯美河山。
三、朗讀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
我國古代文人就主張誦讀詩詞,這不僅僅是嘴巴發出的聲音,同時在朗讀時還要傾注豐富的情感。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就要讓其能夠充分地感知語言表達的魅力。例如,在教授《我的戰友邱少云》這篇文章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內容,讓其想象邱少云烈火燒身的痛苦和危急情境,然后準確地向學生傳達文章的中心思想:為了集體、為了國家堅定的犧牲自我的意識和偉大的獻身精神,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學生從中感受到愛國主義的崇高精神,也學習到贊美他人的思維。在結合課文進行思考時,學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情況,準確地感知事物。這個時候,如果教師巧妙地將思想教育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就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達到育人的目的。
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因此在不同的年級,朗讀訓練的強度也各有不同。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都要重視朗讀方面的訓練,以在教師引導下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朗讀環境,并且針對學生能力做有效的指導,學生才能對朗讀充滿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葉圣陶先生說過,多讀作品,才能訓練出語感,才能更好地駕馭文字。由此可見,堅持和重視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李芬,李旭濤.學有樂學有長: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初探[J].散文百家(下),2015(11):23.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